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往事如烟 正文
     高级检索
 
打粥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8月29日 10:05:42

  仇叶祥

  食堂打粥的年代,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家里早已是丰衣足食,但每当想起那段经历,我的心潮总是难以平静。

  那时我才十来岁,行政村称为生产大队,大队办食堂,把各家的粮食全部集中到食堂(称为倒米甏)。社员们一日三餐到食堂吃饭。食堂吃饭不要钱,人人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

  那时,为了争取劳动时间,食堂还把中饭送到田头吃。我放学后,带着弟妹到田头吃中饭。田畈里到处都是人热闹极了,这种场面让孩子们特别开心。只可惜好景不长,农民们在大队劳动,大多数人是出勤不出力,致使粮食季季减产。加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没过多久,食堂的粮食就十分紧张了,只得按人口发饭票。由每餐吃米饭,变成了每顿喝粥汤,这就有了食堂打粥的故事。

  我们大队的食堂,办在仇家最大的古民居“树信”道地。仇树信的爷爷是清朝的武举人,在祠堂门口立有旗杆。房子多,又有水井,是办食堂最理想的地方。食堂的锅很大,再在大锅上安装上比豆腐桶还要大的木桶。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食堂人员半夜就起来煮粥。在昏暗的灯光下,粥锅烧开后,煮粥的人站在灶台上,用比人还高的木锹,不停地在锅里搅,以防止米粥沉底烧焦,一个个光着膀子,大汗淋漓。

  我每天放学后,拎着粥桶,拿着饭票,到大队食堂排队打粥。打粥的队伍很长,排在“树信”道地的石板檐阶上,绕道地大半圈。我经过几天细心的观察,发现打粥时,排在队伍的最前面,虽能早一点打到粥,早一点解决饥饿,但是上半桶粥更薄,吃了下顿会饿得更慌。如果排在队伍最后面,是能打到最稠的粥,但只怕轮到自己打粥时,粥已被打完了,饥饿就会更难忍。我幼小的心灵开始盘算,选择排在打粥队伍的四分之三处最好。这样,既能打到较稠的粥,又不至于饿得眼冒金花。

  排队打粥有近百人,大家都眼巴巴地望着那个紧闭着的小窗口。那个打粥的小窗口,寄托着人们生存的希望。等待中小窗口终于打开了,打粥开始了,队伍慢慢地向前移动。饥肠辘辘的我,看到人家打到粥,从身边走过,那一阵阵粥香,诱得我大口大口地咽口水。

  终于轮到我打粥了,我忙掂起脚尖,双手扒在窗框上,睁大双眼,贪婪地盯着粥桶,希望打粥师傅能把勺子插插深点(下面的粥稠),打打满点,勺子倒得干净点。打来的粥,回家按人大人小分配。一盏炒盐、一盘臭冬瓜、一小碗咸菜株,就是最好的下饭菜。“薄粥填大肚”,薄粥总是填不饱肚皮。兄弟们看着那空粥桶,相争着用手指刮粥桶,吃下那一点点粘在桶边的米粥。

  大队食堂与我家隔着一个道地,不算太远,但绕道走也有二三百米的路程。有一年夏天的中午,我拎着一桶粥回家,因人小力气小,又被饿得浑身乏力,双脚一软,人一晃荡,粥桶摔在地上,一桶粥洒了只剩半桶,全家人本来就不够吃的薄粥,现在就更少了。裸露着的双脚,也被泼出来的热粥烫伤。母亲看到我只拎着半桶粥回家,气得破口大骂,忍不住还举手打我。当她发现瘦小的我,蹲在地上发抖,烫伤的脚已经红肿,慈母之心突然迸发,放下手紧紧地抱着我痛哭,弟妹们也跟着哭,父亲只能是无奈地叹息。

  时间如流水一般,一晃而过。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了,当年轻人听到这段打粥的往事,都会觉得有趣。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却是最艰难的岁月。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流水逐旧梦 归向桃花源
·戏曲纳凉过戏瘾
·火热施工迎节庆
·桃源兴海社区礼让斑马线 文明我点赞
·草湖食品“线上+线下”开拓全渠道...
·桥头胡街道:明确“河长制”管理 ...
·桃源华庭社区加强安全生产网格化...
·跃龙街道扎实创建市级禁毒工作站
·梅林街道苦心孤诣摘“黑帽”
·桥头胡抓好基层党建筑牢发展之基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