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专题 > 第十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 > 外媒聚焦 正文
     高级检索
 
【浙江日报】发现许家山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05-15 10:57

  本报记者陈醉报道组陈云松

  宁海茶院乡许家山村曾是寂寞的。

  它虽顶着浙东最完整、最特别石屋古村的名号,却深处距宁海县城16.6公里的山岙。交通闭塞,经济落后,700多村民大部分“逃离”了小村,只有200多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坚守在村里,与默默无语的石头作伴。

  眼下,小村的寂寞,一点点地被“旅者”带来的现代文明敲醒了,像浙江大地上无数个商业经济大潮中“失宠”的村落一般,不约而同地撞上了新契机,五味杂陈。他们有惊喜、也有迷茫;有期待、也有失望;有割舍,更有生机。

  长石凳闻到了陌生味道

  81岁的张天全蹲坐在黑褐色的“长石凳”上,抖抖烟管,吧嗒吧嗒抽上几口,不时跟一群同样姿势的白发老人说上几句,这就是小村的“一下午”了。

  多年来,宁波宁海许家山村村口那条“长石凳”的记忆就只有这些。

  “长石凳”在这200幢之多的石屋堆里并不起眼,但它记录了村里最多的旧闻与新趣。村民总爱凑到它身上去,几代人的体温把它打磨得温润如玉,比任何一块石头都光亮。

  不知何时起,“长石凳”闻到了陌生的味道,一时恐慌。

  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穿短裙的年轻面孔、背着包裹行色匆匆的人,有人摸一摸它,有人干脆坐在上面歇脚。“长石凳”的黑白生活于是有了色彩,它听说,这些人叫游客。

  眼前的张天全白发满头,脸上密布深重的沟壑,山里老农的形象很生动,来小村写生的美院学生“爱”上了这张脸,老张也就有了一个新职业——模特。

  在小山村里,几位80多岁的老农都干上了这行当,许多人家里贴着游客、学生寄来的画像和照片,引以为傲。小村下半年还要开建中国美院写生基地,建成后,每天有400个学生进村写生,村民当模特或许会成为平常事。

  前阵子,一群叫“驴友”的人,大老远跑到小村的戏台上开会,讨论怎么玩。“这玩还要讲方法的吗?”张天全不懂,他细细听了听,知道现在城里人又开始玩走路、玩自行车了,还搞了个骑行比赛,终点就设在他们村。

  “现在小村可有意思多了,天天都有新鲜玩艺,我们乐呵着呢。”张天全开心地说。

  农家菜统一价钱份量

  “老乡,能在你们家吃饭吗?”

  58岁的王振祥已经不记得是哪一天,一位游客推开了他家的大门,也无意间敲出了小村办“农家乐”的想法。

  许家山村是宁海一条长约400公里、全国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重要站点。如果游客早上从宁海城区游步道入口出发,中饭时分,刚好抵达许家山村。

  一直在杭州承包农田的王振祥有些见识,他回来整了整老屋,放上七张圆桌,“老屋酒家”就开张了。老婆烧饭,他种菜,弄得有模有样。“每到周末,吃饭的游客爆满,有时不得不借用邻居的场地呢,去年国庆,我们村一天就来了5000多人,大家忙坏了。”一年下来,老王的毛收入也有十来万元呢!

  游客涌入,自给自足的小村萌生出现代服务业。村里相继有五家“农家乐”开门营业,农家乐一多,竞争就出现了。

  “份量多少、价格多少,都成了争议的对象,村里一合计,这样不行,得有一个规矩。”王振祥边说边拿出一份价格表,上面明确了小村特色菜“农嫁十二碗”的价格,野生毛笋卖15元,价格并不高。

  不只如此,王振祥告诉我们,每一碗的份量都是铁定的,家家户户要遵守。

  “最大的那个碗用来装‘百草鸡’,豆腐、山粉汤装在两个汤碗里。这些碗全由村里统一定购,发给农家乐主,可偷不得半点料。”王振祥一脸认真地说。

  在农家乐的洗菜区,我们看到三个不同大小的池子,每个上面都挂着牌子:“肉类”、“海鲜类”、“蔬菜类”。每种原材料都分好了各自的清洗区,如此讲究,恐怕很多城里餐馆也未必做到。

  山里人的纯朴,让商品经济所需的“规矩”,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践行。某种程度来说,这儿孕育的商业基因,似乎比其他地方来得健康茁壮。

  千年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在村书记叶全奖的印象里,许家山村已经几十年没动过土了。

  “小村太穷了,留不住人,年轻人出去打工赚了点钱,立马举家搬迁。”叶全奖说,原有的老房子都空了下来,哪还用得着建新房。

  不过最近,小村感觉有些拥挤了。

  40多岁的叶国富回来了。他在村子外围建起了一个养猪厂,一下子养了200头生猪,村里不少农家乐的猪肉都是他供给的。今年,他还打算把规模扩大,招收一批工人帮忙。

  谢密娟一家也回来了。他老公曾是村里酿番薯酒的能手,现在,他们在村里包了20多亩地种番薯,每年收成几万斤,用来酿番薯烧,做番薯粉、番薯面,卖给往来游客。每年光土烧就可卖200来坛,每斤卖15元,一年毛收入十来万元。

  不到30岁的小叶也回来了。他听说,北仑一家企业在村里投资几百万元,建设杜鹃山庄。这不,成片的郁金香等花卉,已种在了小村的角角落落,村里急需聘请本地农民来照料。“真没想到,短短几年间,家门口也有打工的机会了。”小叶惊喜地说,同他一起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琢磨着回村呢。

  一组数据刻录了小村的成长:三年前,这里的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2009年宁海游步道通到小村的第一年,人均收入就达到了5000元,去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已上升到10000元。

  年轻人回村,村里的老屋确实不够住了。

  叶全奖最近忙着选址、规划,他们要在老村附近再建一个新村,安置回来的“新人们”。县里相关部门还牵线世界银行贷款700多万元,重新上马村里的污水处理项目,要把密布天空的天线埋入地下。

  “几年后你再来,恐怕不认得了。”叶全奖的一句玩笑话,勾起了我对小村未来的无限期待。

  石屋和老人,这个小村最原始的生态链条,在商品经济的撞击中找到了各自的归宿。石屋是资源,日渐开化的村民更是资源,他们的生命力或许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录入: 罗孙志   责任编辑: 罗孙志   稿源: 浙江日报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文峰论坛最新帖子
文峰论坛最热帖子
  新闻推荐:
·八面来风
·社区居民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竞答
·前童:“文化走亲”搭建交流平台
·县妇联启动“亲子读经典书香飘万...
·宁海县第二届党风廉政建设好新闻...
·6对夫妇因性别鉴定被取消再生育指标
·考驾照难度增加了
·扎根宁海 奉献青春
·专场招聘会关爱残疾人
·城关中学体艺“2+1”彰显学生个性
  图片推荐:
桃源北路拓宽改造成效初显
桃源派出所打击盗窃显成效
前童:“文化走亲”搭建交流平台
社区居民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竞答
感恩母亲节
17名检察官参加集体宣誓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