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需警惕“就业诈骗”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8-02 09:10 |
2013年的夏天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当下正是高校毕业生陆续走向社会谋求职业之际,这个时候却往往是一些骗子以就业为诱饵,对毕业生实施诈骗的高发时间段,很多刚刚走出校园,急于求职却不谙世事的年轻毕业生往往会掉入骗子们精心布置的陷阱中,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心灵上的重创。为此,县法院梳理了近年来该院的刑事诈骗案件审理情况,自2012年至今,县法院共审结各类诈骗案件20余起,其中不乏就业诈骗案件,故提醒毕业生需谨慎。 县法院法官表示:面对高校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求职心切的心理,各种就业诈骗、招工诈骗层出不穷。从该院刑事诈骗案件审理情况来看,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大肆吹嘘,号称自己与某领导有亲戚关系,骗取关系疏通费等;二是采取招工、培训或推荐就业等各种手段,或者冒充中介机构骗取大学生就业押金、中介费、手续费等,然后“人间蒸发”;三是打着招聘名义将大学生带入传销陷阱;四是网络诈骗出现苗头。 案例一: 谎称能安排公务员工作诈骗32万元获刑6年 女儿大学毕业未能就业,老父着急托人帮忙,男子自称领导亲戚,能安排公务员工作,谁知工作没着落反被骗32万元。日前,宁海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诈骗案件,男子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吴某,宁海人。2008年,吴某的女儿大学毕业,却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待业在家。吴某非常着急。一日,吴某遇上昔日工友张某,说起自己女儿待业之事,称自己没有关系,苦于送礼无门。张某称,自己的朋友葛某很有门路,可以帮忙解决。 葛某,宁海人,现年43岁。张某找到葛某,说起吴某女儿之事,并要求葛某帮忙弄个好工作,最好是公务员,不行的话事业编制也可以。 事后,葛某表示,自己一开始就知道公务员岗位一定要通过考试,根本没有能力帮忙。但是,看到张某多次找他帮忙,并称吴某已经准备好送礼的钱,便心想,可以借机从吴某处弄些钱花花。 2009年5月,葛某通过张某从吴某处陆续获得8万余元活动经费。一次,葛某因脚伤住院,吴某前来看望,此后,葛某便时常来到吴某处走动。葛某多次和吴某说起,自己关系很好,跟省市县领导都有联系,自己亲戚是市领导秘书,由他出面落实个公务员的工作没问题,但是需要钱送礼。 吴某听闻后,非常信任葛某。此后,葛某陆续以请客吃饭、送礼等诸多理由向吴某要钱。后期,吴某拿不出钱,只好将自己房子抵押贷款10万元交给葛某。直至2009年9月,吴某多次询问工作进展,葛某却始终未能解决,吴某这才起了疑心。此时,葛某已陆续从吴某手中骗取32万元。 于是,吴某决定到葛某家中去了解情况,葛某父亲告诉吴某,葛某所说的都是假的,葛某的亲戚并非市领导秘书,而且亲戚因了解葛某的为人也不与他交往,葛某是个无业游民,外面欠下很多钱款。 吴某听闻大惊,于是便催着葛某还钱。葛某陆续归还吴某12万余元后,便销声匿迹了。吴某遂向公安机关报案。直至2012年5月,葛某被逮捕。 县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葛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5万元。 法官分析:此类诈骗案件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被告人学历通常不高,无固定职业,但社会经历丰富,较能忽悠;而大学生就业期望高,又求职心切,同时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希望依靠关系得到较好的工作,从而更容易成为被诈骗的对象。被告人均自称是高官亲戚或有较好的人脉关系,利用“潜规则”进行诈骗,以进入国家机关单位或事业单位为诱饵,谎称可以通过高层领导帮助对方解决就业或让其进入政府机关任职,骗取对方“办事经费”,实施诈骗;且往往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有一位“中间人”,钱款往来通过中间人进行。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