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学——文明进步的永恒根基 |
麻绍勤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11-06 08:23 |
宁海人共同价值观里得有“崇学”的内容,它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根基。 “崇学”里的“崇”即重视、尊敬;“学”,即学习,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取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崇学就是推崇、崇尚学习,就是追求真知、真理,就是重视教育、善用人才、尊重科学、崇尚智慧。崇学,有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开发潜能、学以致用的本质特征。崇学,还具有精进好学和不贪图安逸的勤奋、孜孜以求和不闲散懒惰的主动、虚怀若谷和不骄傲自满的谦虚以及独立思考和不随波逐流的明辨等优良品格。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很多刻苦读书、崇文重学的故事,这些读书格言、读书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并潜移默化,融入国人繁衍生息的基因之中。 早在汉代,有个名叫匡衡的人,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钱可以买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这便是“凿壁借光”典故的由来。后来,匡衡的同乡有个大户人家,是个有钱的人,家中也有很多书。他就不要报酬地去那里做雇工。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更是堪称崇学的典范:“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他流芳千古的《诫子书》,告诫子孙为人一定要修身养德,明志致远,而崇文重学则是成才的关键所在。他的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勤奋读书,立志成才。 还有“头悬梁”、“锥刺股”、“韦编三绝”、“牛角挂书”、“囊萤映雪”等等,不胜枚举的崇尚学习、追求真理的历史故事和典故,不仅成为后人的榜样和美谈,更是形成了泱泱大国的文化大脉和文化基因,并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我们宁海,自古以来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崇文重学,具有独特的崇学传统。从建庙讲学到耕读传家,从“浙东学派”到一大批文化名人的出现,宁海先人的崇学之风一脉相承,大放光彩,也成就了宁海人的最骄傲! 宁海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始于东观山立祀孔子的圣庙,建讲儒家经典为主的县学。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又将此庙学各建一区的孔庙,合二为一建成学宫。此后,陆续有县令和贤达捐钱物以办学。到了绍熙五年(1194),全县有学田210亩3角42步,学地291亩1角40步,学山1854亩零10步。除了县学,还有民间的书堂、书院也陆续建办。至清末,宁海已有学堂34所,学生千余人。 回溯历史长河,宁海在崇学重教的文化熏陶下,耀眼于世的文化名人层出不穷。譬如,罗适(1029-1101),字正文,号赤城,溪南罗家人。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任安徽桐城尉、山东泗水令、济阴令、河南开封令及两浙路、京西北路提督刑狱等职。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典衣购书,燃薪夜读,博览群书,尤精理学。罗适为官后,无论在何时何地任职,都清正廉明,严法纪、惩邪恶,民心安定,政化大开。百姓曾为他建生祠朝拜。宋哲宗皇帝曾专颁敕书慰谕,名列“元祜名臣”,成为宁海众贤之首。宋末元初,进士胡元叔率乡人,在雁苍山吉祥寺东侧,创建了一座学堂,为纪念先贤罗适,以罗适的名号“赤城”命名为“赤城书堂”。由进士舒岳祥为堂长,进士孙钧、赵孟礼、胡三省、前太学陈应嵩、刘庄孙为录之,学堂荟集了宁波、台州两府名流学生讲学求知,一时文人之盛,甲台州各县,在浙东教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再如,周弁(102l一1093),字君仪,宁海东岙人。年幼就立志好学,读书每通宵达旦不息。家贫,但不肯求助于邻里,母施氏典卖衣奁以资其学。后至四明舅家,求良师益友砥砺学问。1038年,被荐于乡学,苦读二十余年。于1061年,四十一岁登进士第。初任会稽主簿,后迁松溪知县。熙宁七年(1074)改知武义,再调黄陂,官终平江节度推官。弁平生酷好读书,至老手不释卷。其事迹甚为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重。著有《周少师策》20卷,《韵类》17卷。周弁不但自己好学,还重视对子女的培养。他有七个儿子,长子周炳,次子周炜,于宋元佑三年(1087)同年登李常宁榜进士。还有四个儿子也先后登进士第。他的一个女婿也是进士。因此被称为“一门七进士,连女八登科”。还有遵式、胡三省、叶梦鼎、方孝孺、柔石、潘天寿等等文化名人的崇学事例,更是数不胜数。 由于他们的发奋苦读崇文重学,宁海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辉煌,也就更加丰硕,更加耀眼!宁海的后人也就有了自己的崇学楷模和骄傲资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海的崇学之风更加兴盛,重学善学乐学的优秀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地弘扬,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发展迅猛,硕果累累,各级各界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崇尚学习之风,一浪更比一浪高。 时至今日,宁海要实现建设滨海生态县,打造人居幸福地的美好梦想,崇学已经不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一种学习氛围,还应该是每一个宁海人承前启后和担当历史的一种崇高天职。 身为领导干部,特别要有崇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客观上讲,领导干部公务繁忙、无暇读书并非虚言。然而,有位名人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毛泽东同志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岁月,无不珍惜时间读书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有句名言:“所有我认识的伟大领导者几乎都是伟大的读书者。”不少人认为,一些领导在公开场合说外行话,作错误决策等行为,与他们不爱读书有关。他们对读书缺乏兴趣和热情,要么觉得“以干代学”足矣;要么读书浅尝辄止、一知半解;要么只“学学词、练练嘴、表表态”,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今宁海,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的转型时期。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反腐倡廉等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重要目标如何实现?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领导干部的知识底蕴是否深厚、视野是否开阔、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与效果,甚至一个部门和一个县域的命运。 身为普通人,崇学也应该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古人云:富不学富不长久,穷不学穷无止尽。人们也常说“书籍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要想改变口袋,先要改变脑袋。这个社会可能会淘汰有学历的人,但是不会淘汰有学习力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首先,我们要爱学习,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保持学习兴趣,做到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其次,面对书林学海,要学会选择性学习,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学以致用。三是,要不断地接受新生事物和新鲜文化,紧跟时代的步伐。四是,主动拜能者为师。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旅游需要导游,人生需要导师,有时候闭门造车苦思冥想也很难突破的问题,有人也许三言两语就使人茅塞顿开,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总之,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正确学习,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赵维华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