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古戏台的人 |
——记木匠师傅周衍桂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4-10-20 09:22 |
跟前摆着木钻、刨子、大大小小各种型号的刻刀,木匠师傅周衍桂正盯着木头,有条不紊地挥刀使力。他身后堆放着已完成的木雕,莲花形状的吊筒、雕着八仙的横梁……日前,在一市镇东岙村街下自然村的林氏宗祠内,记者见到了周衍桂,他正一丝不苟地修着古戏台。 二十出头 跟着师傅走村串户揽活做家具 周衍桂今年68岁,桑洲镇下洋周村人。23岁那年来到一市镇岭头村横路山,跟随当地的木匠师傅学习木工活手艺。 “当时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日子能过得好些。”周衍桂说,最初跟着师傅当学徒没有分文报酬,刨、凿等基本功要靠自己勤学苦练,“听上去都是简单的工艺,实际上每道工艺都有学问。”周衍桂感叹,做出一个木雕不难,难的是,把这木头做精做活了,所以除了师傅传授,更多的还要靠自己细心琢磨体会。 由于人勤好学,周衍桂的师傅带着他走村串户揽活。“那时候家具、农具、婚嫁用品都是手工做的,谁家要是办喜事,几乎都要请木匠去家里做大橱、小橱、床、脚盆等等。”周衍桂回忆,当时婚床都流行雕花,有花鸟图案的、莲花莲藕的、和合二仙的,“雕的最多的就是‘龙凤呈祥’。”周衍桂说,一般一整套家具做下来,往往就是好几个月,也没什么休息的日子,“虽然辛苦,但真是有一种累并快乐着的感觉。”精工出细活,他接到的活都在用心做,技术上得到了认可,渐渐地也在当地耍出些名堂。而在那个“私人定制”时代,周衍桂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做家具,做完这家接着下一家。 四十余年 坚守着传统木作的阵地 “后来形势发生了改变,农村里结婚不用准备雕花大床等家具,也不讲究窗棂门扉,我也就闲了下来。”周衍桂说之后接到的活慢慢转向宗祠、庙宇的建造和修葺,像屋梁上的蟠龙、案台沿上云纹的雕刻等。“雕刻的步骤是先在木料上画好图案,然后用雕刀把画好的图案进行雕琢,最后就是上漆与拼接。”周衍桂表示,听上去简单的步骤要花费颇长的时间,单就一个承重的吊筒就要花上1到2天时间。 不过多年的磨练培养出了周衍桂一些高超本领,“图案图纸都是藏在脑子里的,拿到外形的要求和总体尺寸,就能根据要求设计出结构。”周衍桂和纯手工制作年代的其他木匠一样已成为“脑藏图纸”的师傅,经过砍、切割、打磨、雕刻一道道工序后,古朴的木头在他的手中能显现出灵动的模样。 “做了那么多年的木匠,对木头也有了感情,习惯了这种‘苦’。”周衍桂说,尽管现在有电锯、电刨子等工具出现,但是到哪里干活还是愿意带着陪伴自己多年的刻刀。现在,周衍桂仍坚守着传统木作的阵地,远到青海、西藏、宁夏,近到家门口,宁波市内的许多宗祠、庙宇都留下了他的作品。不过让他担心的是,和铁匠、篾匠遇到的境况一样,曾经极受尊敬的木匠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现在还坚守纯手工的大都是上了岁数的,以往那些一斧一斧缓慢的雕刻方法也就渐渐淡出了视线。 (记者胡盼攀 通讯员周如歆) |
录入: 罗孙志 责任编辑: 罗孙志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