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生投毒案拷问心理健康教育 |
涧泉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1月19日 09:07:23 |
颇受关注的复旦学生林森浩投毒案最近有了二审结果,仍维持死刑判决。笔者对这样的判决结果并不意外,却被林森浩的声明戳中泪点。他在声明中写道:我的人生落幕,希望社会宽恕。此生虽然短暂,之前都投入到学业之中,缺乏心灵的滋养,导致酿成大错,希望我的悲剧,能让世人吸取教训,希望一起相处的人,能多些体谅和友爱,很多一念之差的错事,希望能借助爱和谨慎,悬崖勒马,铸剑为犁。 很多人至今难以理解,像林森浩这样成绩优秀,免试保送进复旦大学医学院读研的“天之骄子”,为何会沦为毒死室友的杀人犯?而杀人动机竟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其犯罪根源何在?究竟是性格所致,还是教育缺陷?从媒体公布的细节,我们所知的只是林森浩潜意识中妒忌黄洋所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并且黄洋在他面前总是骄傲自满,激发了他性格中易怒和心怀怨恨的不良情绪,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正是这种分裂性格让一些小得让人扑哧一笑的理由演化成了“血海深仇”,并最终导致了蓄意杀人。而要解开真正的谜团,除非潜进林森浩内心的最最深处。 如此匪夷所思的案子近年来却时有发生,挑战着人们的神经。云南大学马加爵,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这些惊天惨剧起于“一念之间”,不禁让人沉思:这些大学生的心理为何扭曲至此?究竟是谁之罪? 细一分析,大学生群体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从小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双重围困下长大,进入大学后又面临学业、生活、经济、情感、就业等多重大山的压迫,于是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种种心理问题开始找上门来。调查显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50%左右。喧嚣浮躁、迷茫失落、暴戾冷漠、拜金主义……屡屡出现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不是学习好便万事大吉,心理不健康,再优秀的人才也会误入歧途甚至走向毁灭。 痛定思痛,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林森浩在悔过时说:“我希望青年人多读点书,早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学会为人处事的智慧,与他人相处多点宽容友爱。改变命运,并非一定要赚很多钱,或者给后代留下多少物质财富,我们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精神上的富有,至少包括良好的性格,健康的自尊与向善的心灵。”林森浩悔之晚矣,一个无辜的生命已无法挽回,但世人应警醒。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理应反思。良好的性格,健康的自尊与向善的心灵,这正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身处逆境时不自卑自弃、怨天尤人,顺境时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加强心理品性调节,确立开放包容的良好心态,这远比成绩重要千万倍。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