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高级检索
 
姓氏背后的不忘祖宗“根本”
生为潘氏 死为郭氏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2月16日 09:32:09

  ——大佳何镇岙潘村延续700多年的习俗

  记者陈丹萍通讯员王晓娜

  郭氏宗祠

  俗话说,生不更名,死不改姓。在中国,姓氏往往指代一脉血亲,神圣不可侵改。

  但在大佳何镇岙潘村却有个延续700多年的习俗——生为潘氏,死为郭氏。习俗背后,是一种无法割舍的血脉情结。岙潘村子孙后代查宗谱、访故人,一心探秘“生潘死郭”的姓氏转换。因为姓氏背负的是文化与传统,用岙潘人自己的话来说:郭是我们的根,不能忘了这个根。

  大佳何镇岙潘村村民潘胜利七八岁大的光景,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葬礼,就是这一场葬礼模糊了他本以为“板上钉钉”的姓氏。

  潘胜利记得,那时,宗族里一位80多岁的潘阿公去世,可灵位上却赫然写着:郭公某某。

  “孩子,我们现在都姓潘,可等死后,我们就不再姓潘了,而是要改姓郭。”父亲这样告诉当年似懂非懂的潘胜利。年幼的他还并不了解中国姓氏的意义,只知道全村人都有两个姓,使用的权界便是生与死。“生潘死郭”,转眼在岙潘村延续了700多年,村民们早已习以为常,也鲜有几人能道得清前因后果。不过幸好,“宗谱”还记得这一切。

  一对流传千年的御赐紫铜锣

  岙潘村虽不大,历史却很久远,岙潘人在这里至少生活了1000年以上。村里那对流传1000多年的御赐紫铜锣,就是这个村子沧海桑田的最好见证。

  传说,1000多年前,大佳何一带有两个村庄,一个是岙潘村,依山而建,另一个是冯家村,靠海而生。两个村落通婚联姻,繁衍生息。

  当时,冯家村有个姓冯的姑娘,成天在海边放鸭营生,寒冬酷暑也不间断。常年的风吹日晒给姑娘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但皮肤黝黑,还长了很多疮,导致脸上疮疤脑袋秃头,奇丑无比。

  那一年,皇上派官员到民间选妃,经过冯家村碰到了正在海边放鸭的冯姑娘。选妃官员从未见过如此丑陋的女子,遂上前伺机取笑一番。

  可没想到,冯姑娘虽然面容丑陋却聪明异常,也很有胆识,选妃官非但没能占到啥便宜,反倒自取其辱。当时还流传下来这样一个段子:选妃官问,手持鸭竿为何不露出手来,身穿长袍就能遮住丑陋?冯姑娘答曰:真龙不露爪。

  冯姑娘的才华折服了选妃官,她出人意料地被选入宫,成为那批被选入宫女子中最丑的一个。

  说来也很奇怪,冯姑娘进宫不久就好像脱胎换骨一样得以重生:疮疤消失了,头发长出来了,黝黑的皮肤也变得白滑柔嫩了,再加上她聪慧的脑袋,冯姑娘深得皇上宠幸,成了娘娘。

  皇上龙颜大悦,下旨要冯娘娘家人进宫觐见。

  消息传到冯家村,冯娘娘家人吓傻了。他们以为冯姑娘的丑陋惹恼了皇上,于是连夜逃离了冯家村,从此隐姓埋名。

  多日未见娘家人进宫,聪明的冯娘娘猜出了其中缘由,告诉皇上说,娘家已经无人在世了。皇上说,娘家无人也没关系,那就让舅舅家的人进宫吧。结果可想而知,冯娘娘舅舅家人听说此事,也连夜逃离了岙潘村。

  皇上甚感纳闷,一句话脱口而出,“娘家没人,难道舅舅家也没人了?”

  此言随即从宫里传出,冯家村和岙潘村的村民担心惹祸上身,纷纷逃往他乡,隐姓埋名,只有岙潘村一潘姓人家不肯背井离乡,选择留下来。自此,这一带便成了人烟稀少之地。

  后来两个村庄百姓逃离的消息传到宫里,皇上深感内疚,一句让人产生歧义的话引来两村村民大逃亡,遂传下圣旨赏赐两村紫铜锣一对,以安慰两村村民。所赐紫铜锣直径约45厘米,高10厘米,中间突出约12厘米一个圆帽,至今仍被岙潘村村民珍藏。

 [1] [2] [3] 下一页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文峰网友摄影精选
·姓氏背后的不忘祖宗“根本”
·情人节献血浪漫又温馨
·福利院老人的火锅“年夜饭”
·学生办“春晚” 老少同堂欢
·这一天满满的都是爱
·贵州老人投奔治病 动手术前意外走...
·八面来风
·跃龙社工登山迎新年
·东海社区表彰先进共建单位和党员
  图片推荐:
甬临复线南段今日全线通车
东海社区表彰先进共建单位和党员
跃龙社工登山迎新年
福利院老人的火锅“年夜饭”
情人节献血浪漫又温馨
大红灯笼挂起来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