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话菖蒲 |
图文/张即 周益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5月25日 09:54:45 |
四 旧时,宁海北门附近有蒲湖,必是因长满大片菖蒲的水面而得名。《宁海光绪县志》中将菖蒲列为本地特色物种:“菖蒲,生陂泽者曰水菖蒲,生石罅者曰石菖蒲,刘协论菖蒲,去蚤虱而来蚰蜒。” 宋代文学家舒岳祥在他一生的诗作中,留下了吟咏菖蒲的名作,从诗作中不难看出他对菖蒲发自内心的嗜爱。阆风先生平日对菖蒲的种植颇有心得,有着“菖蒲最难养,置而弗省则弗滋,勤勤拂拭则病矣,余性甚嗜之,往往不特人病苗,而苗亦病人矣”的感叹。他还专门写了一本类似于菖蒲种植技术的书,可惜由于兵乱,书已不可得。他亲手种植了一盆昆石菖蒲名品,闲暇时为菖蒲去除焦叶。他有一文集名为《荪墅集》,荪即是菖蒲的别称,可以想见篆畦园绿树成荫、繁花盛开、细柳掩映下一簇簇菖蒲生机盎然的样子。菖蒲诗在他的咏物诗中比例不小,他以物咏志,以菖蒲的高洁品性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同样是宁海人的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对菖蒲也青睐有加,翻看他的画集,自然也少不了菖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更多的还出现在为一些画作做点缀,尤其是描写雁荡山水、山花的时候,溪流岸边、巨石之上必是蒲草丛生。雷婆头峰寿者遒劲的笔墨或是苍古的指墨,都是菖蒲形象的完美表现。画于1962年的《记写少年时故乡山村中所见》中,竹、石、菖蒲赫然其上,可见家乡的菖蒲始终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近年来,多肉植物的种植成为一种时尚风靡开来,菖蒲作为另一种小众盆景,更像是一位隐迹山林的高士。同样喜欢菖蒲的陈龙始终有个想法,就是策划举办一个宁海菖蒲文化节,主要包括展示宁海人养的不同品种的菖蒲、各式各样的菖蒲盆、历代包括现代菖蒲书画作品,以及以菖蒲为主题的书画笔会等等,使更多的人了解菖蒲、喜欢菖蒲。黄仁真在城隍庙有一家古玩店,从事收藏多年,近年来也植起了菖蒲,平时留心收集一些菖蒲盆。他说:“菖蒲盆一般以紫砂和瓷器为主,紫砂器有文人参与设计制作,文雅之气扑面而来。明清时期瓷质菖蒲盆大多以素雅的青花和浅绛彩为主,或者索性是全素的白瓷,与幽绿的菖蒲甚是相得益彰。”说到如何区分菖蒲盆和普通花盆,他说,陶瓷的菖蒲盆一般盆底的出水孔较普通花盆小而多,有些做工考究的还会配有盆托,平时在盆托上蓄些水,可以保证菖蒲的供水。此外,他还收集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老的、制作精美小石盆、石臼来种菖蒲,也甚雅观。爱好金石的吴宇鸿,更是将菖蒲养在用古汉砖挖成的花盆上,这一想法来自古代金石书画家以《博古图》、《岁朝清供图》为题的绘画作品,历经千年的文字图案符号更衬托出菖蒲的古拙和文雅。对于搞书画出身的不语斋主人来说,他的乐趣在素胎的瓷器和紫砂器上画上几笔菖蒲,写上几段妙语,菖蒲养在自己的作品里,相互辉映,形成了内心和菖蒲之间的对话,又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宁海古琴研究会的吴晓灿曾在一张老照片上看到,古琴大师管平湖的琴桌上也放有一盆菖蒲,被琴声滋养的菖蒲必定不俗,所以他也向前人学习,在弹琴的时候总喜欢在琴桌前放上一盆小菖蒲,他坚信,菖蒲是听得懂琴声的。 东坡居士在《石菖蒲赞》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菖蒲的品性:“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菖蒲以它娇小的身躯,散发着强大的人文精神。宁海的水土滋养着一片又一片的菖蒲,菖蒲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和宁海的人文精神相契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爱蒲人。时下,宁海喜爱菖蒲的群体如同四月的菖蒲在修剪之后不断冒出了新芽,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品位,延续着千百年来菖蒲的文化魅力。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