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巧手塑神奇 |
——记民间手工艺人江焱太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9月28日 10:23:10 |
这些栩栩如生的手工艺品都出自江焱太的一双巧手。 在隔水洋村,一间只有几平米空间的廉租房内,记者看到了民间手工艺人——江焱太。白色短袖上衣,腰间系着一个黑色的方形腰包,瘦削的身材,黝黑的皮肤,脚上穿着一双军旅鞋,站立时腰杆挺直,江师傅说,这都是年轻时当兵留下的习惯,现在年纪大了,多少有些佝偻。 年过半百的手工爱好者 江师傅今年已逾花甲,是江西省鄱阳县古渡乡人,在宁海工作已有12年,12年中唯一没有放弃的是从小玩到大的爱好——手工制作。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调皮爱玩,经常在田间、泥巴地里打滚,在树丛中穿梭。小时候,最爱捏泥巴,想要什么就捏什么,兴趣就是在那时候培养起来的。” 走进江师傅的住处,情不自禁地便会被桌上、墙边、床沿上、天花板梁边各式各样工艺品吸引,水果篮、白玉兔、鳄鱼、恐龙、衔币蟾蜍、锦鲤鱼、老鼠、猪蹄、蟒蛇、鸟儿筑巢、馒头、木制中华牌香烟盒、红海豚、古代婚庆红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从这些手工艺品中,不难看出江师傅随兴、洒脱的个性。“有了灵感便立马上手,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受拘束是我喜欢的状态。”江师傅随手拿过一把小凳子给记者看,并指着摆放电视机的柜子说:“家里的一些小家具,凳子、柜子、桌子都是我自己手工做的,比起去市场上购买,我更喜欢亲力亲为。” 工作自由随性创作 江师傅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十几岁就去参军了。在黄浦江边当侦察兵的他,空闲时便会找些泥巴、木头,自学雕塑、雕刻。退役后,辗转各地工作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宁海,上山采药材卖给制药厂是他目前的工作。“这个工作比较自由,我的很多手工材料都是上山采药时发现的。好的木材、好的石材,都是好手工艺品的基础。”江师傅说,“因为印象深刻,很多东西我看一遍就记住了。这之后,开始选好材料。好材料可就没那么好找了,需要运气也需要时间,有时候连着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见得找得到。” 有了好材料,接下来便是细心雕琢,反复推敲。记者看到门口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条小鳄鱼,鳄鱼的口微微张着,淡黄色的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前方,似是看到猎物,凶狠野蛮的形象非常逼真。江师傅说:“这条鳄鱼的原材料是根粗糙的树干,当时看到它,就觉得和鳄鱼身上的纹路非常像,当下就有了灵感。”搬回家后,江焱太就开始了雕刻。又是锯、又是凿、又是挖、又是刻,拿在手里反复看,觉得不满意的地方,继续敲敲打打,直到初具模型,然后用药草调制的颜料上色,风干,一件手工艺品就这样诞生了。 兴趣带来收益 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一直坚持不放弃的兴趣,越来越精湛的雕工,也给江焱太带来了经济收益。年轻时走南闯北结交的一帮朋友,都对他的技艺赞叹不已。一些朋友也成了他的顾客,经常询问他最近做了什么工艺品,想要收购。“很多朋友都来我这里买。有的买去放家里做装饰品;有的买去放博物馆、展览馆里做展品;也有的买去放寺庙里装饰用。之前两把宝剑卖了1200元,以前完全没想到,自己还能靠这个赚钱。” 门口的墙角上挂着几样充满年代感的旧物,江师傅告诉记者,这些是以前农民们耕地用的工具,叫“耒、耜、铲、耙、犁”,许多工具在田间已经消失了,这些都是他小时候的回忆。旁边挂着的是传统婚庆用品红漆桶,有子孙桶、果桶、米桶。“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没见过这些东西。我做这些东西一来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童年,兴趣使然。二来也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从这些工艺品中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彭沐阳)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