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缑乡旅游 > 宁海名胜 正文
     高级检索
 
游灵凤山记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10月23日 09:48:57

  周明礼

  时值仲秋,是出游驴走的好季节,于是想起多年想游的灵凤山。

  灵凤山是一座不出名的山。千百年来,它被时光遗忘,远离滚滚红尘。如今它好似一阙封存千年的宋词,只要轻轻打开,依然清新如初,又如一幅米襄阳的水墨画,以洁净的山水,吸引着游客的脚步,充盈着文人的诗囊。

  灵凤山,位于县城西南20.9公里的麻山村东北境,属于南部干山。西南接叉角平,东出为双尖山,东南连麻岙岭。今《宁海县地名志》称“小罗尖”,又名“螺峰山”。光绪《宁海县志》载:“灵公山,一名小罗尖,县西南三十九里,形如马头,又名马头岩,岩石如马迹纷蹂,名马迹石。”

  崇祯《宁海县志》称“灵公山,西七十里,上有马迹石”。墟墓篇又载“晋梅长者盛墓,南七十里灵凤山。”

  宋嘉定《赤城志》载:“灵凤山,南七十里。宋元嘉中,有梅长者休官隐于此,颂《莲华经》,忽有凤裴回庭下,如谛听之状,岁余方去。长者死,遂以名山。”其命名多么神秘。

  从宁海西站出发游览灵凤山,要经过桑洲。在桑洲的西面有座高插云霄的山峰,山峰左右活像两条长龙伴舞其间,这就是灵凤山。听桑洲人说,当年刘伯温从清溪乘船上来,看到两岸风光,说是会出皇帝。可一到桑洲,驻脚一看,西面这山像个牌位,心一凉,说这里出不了皇帝。从此,桑洲人就称之为“牌位山”。“牌位”也叫“灵位”,于是又有“灵公山”的雅名。

  其实,走到麻山坑口村,这山又不像牌位了。所以坑口村一带人叫它为“小罗尖”。“小罗尖”只是一种俗称,文人墨客称之为“小娄尖”。麻山八景诗载清乾隆时期,天台螺溪庠生丁文瑞诗云:“闲步高峰上小娄,一身长带白云游。不登绝顶安知险,瞻望星辰在目头。”“娄”是二十八星宿,以星辰喻之,称“小娄尖”,说明山之高耸。

  诗人毕祝称之为“娄峰”,《娄峰滴翠》诗云:“路入云山秀气浓,老翁危坐望娄峰。蔚蓝作帽三千丈,苍翠为衣几万重……”

  称之为“娄峰”除了山高入云外,我想还有深层的含义。“娄”与“骡”谐音,正如崇祯《宁海县志》载其山“形如马头”。山头槽紫云庵有“五马共槽”景点,这五马就指灵凤山一带。马与骡有亲缘关系,马多用在战场上,而骡则是民间赶路、运输用的。

  麻家、陈家、桥头王与坑口村等都在远离城区的边缘山区中,又处于宁台古道旁,日夜马不停蹄,骡不停声。时至今日,车辆替代了古代的交通工具,有些山区还是用骡来背东西。因此,在村民心目中,骡是不可或缺的,以骡为山名也是理所当然的。

  灵凤山上还有一个天然的岩洞,高数十米,当地人称白鲎洞。白鲎洞在大岩石下,岩石直插山顶。朝洞里看,黑沉沉的,没有手电筒是看不透的。进洞往外看,像似一线天,但没有通到天。说是洞,只有一个人可以进出。可洞还是比较深的,大约有十多米,里面能容纳10多人。洞内顶上伏着数不清的蝙蝠,蝙蝠很大,展开翅膀总有二三十厘米。地面上拉满了蝙蝠粪。

  为什么村民叫白鲎洞?猜想白鲎是种神。民间有这么一种说法,人到哪里去,找不到,就说是被白鲎姑带去了。这个洞的大岩石裂开,随时都有跌落的危险。胆小的、没戴安全帽进去的,确实感到很危险。称白鲎洞恐怕是这个原因吧。

  白鲎洞内没有水,也没连接溪坑。《宁海县地名志》说“山上有麻源洞”。但光绪《宁海县志》载:“麻源洞,深广容十余人。瀑布缘涯而下,日照水如晶帘,盛夏寒气袭人。麻山《麻氏宗谱》也云:古洞无丽景最幽,仙洞清净水还流。仙人坐爱忘归日,地静云闲不倦游”。可见麻源洞是有水的,并连着溪坑,显然不同于白鲎洞。说灵凤山上的天然岩洞是麻源洞,是《宁海县地名志》的错记,误导读者。至于这个洞叫什么洞,我看还是尊重当地人的说法,称白鲎洞。“蝠”同“福”同音,为了图个吉利也可称“蝙蝠洞”。

  据说这山又称观音山。既然叫观音山,必定有形似观音的地方,但我们一路走来还没有发现。下山的路旁,我们发现有个岩石,中间隐现花纹,好像是观音,但看不出有祈祷的迹象。热心的驴友把它发到QQ群里,叫网友猜,有的说是鸟,有的说是马,没有一个说像观音。看来这个岩石与光绪《宁海县志》记载的观音岩“天然成象,不假雕琢,居人祈祷即应”,对不上号。

  走下灵凤山,大家议论这山究竟像什么?听麻山桥头王村村民说:“小点一个叫小罗,大点一个叫大罗。”两个山头连在一起叫“奶脯山”,雅一点就是“双乳山”。大家说,双乳山还像一点,但现在全国叫“双乳山”的已不下10个,为了发展旅游,人云亦云也不管了。

  我想起了方孝孺有篇《游清泉山记》,清泉山上早年有崇教寺,人们已习惯以寺名山,叫崇寺山,但方孝孺仍以《游清泉山记》为题写游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为了使人们“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我想来想去,还是以《游灵凤山记》为题写下这篇游记。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温情脉脉重阳情
·科技魔棒挥一挥 传统水稻种植更“...
·顾振耀鱼拓作品获全国金奖
·听老师讲潘天寿爷爷的故事
·孩子不明原因呕吐要当心
·市民积极为“三车”整治建言献策
·六成网友支持坚决取缔“三车”
·祖孙同乐制作稻草人
·邻居节构建和谐邻里情
·建平安宁海 传和谐理念
  图片推荐:
盛宁线力洋至城区段改造即将完工
六成网友支持坚决取缔“三车”
建平安宁海 传和谐理念
邻居节构建和谐邻里情
祖孙同乐制作稻草人
听老师讲潘天寿爷爷的故事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