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湖到河西走廊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1月15日 08:01:13 |
王流芳 到青海旅游,没有理由不去青海湖。 我们从西宁市区出发,一路向西,只要是向西,我们就是“人往高处走”。驱车150公里来到青海湖,海拔从2200米上升到了3200米,导游多次提醒我们这些从低海拔地区来的人,不适宜剧烈的运动啦。 可是,当我第一次面对波澜壮阔的青海湖,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呼小叫! 这个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到4583平方公里,绕湖一周约360公里,是大自然赐予青藏高原的一面宝镜。有个美丽的传说,说青海湖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时,掉于此处的一面宝镜变的。这一望无际而又晶莹透澈的湖水,真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山、湖、草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 现在,这里已是我们国家的旅游名片了…… 张掖古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甘肃省的地级市。 虽为地级市,可在历史上却赫赫有名,是国务院1985年就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元朝时,甘肃设置行省,张掖是省会;清朝时,西宁、凉州、肃州都归这里管辖。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张掖作为指挥中心和后勤基地。 张掖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作江南。”意思是如果没有看到祁连山的雪,还以为此处是江南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此居住了一年之久,他的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张掖的富庶以及寺庙的宏伟。 我们一行人进入张掖已是晚上9点多,一路灯火辉煌繁荣昌盛,一位领导不禁脱口而出:“这才是城市的模样。”第二天早上,我们发现贯穿全境的全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水质清清,滔滔不绝,滋润着河西走廊上一大片绿洲。 现在张掖虽然不是甘肃省省会,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里有世界第一的山丹军马场,比整个宁海县的面积还要大,并且土壤肥沃、牧草茂盛。我们坐动车经过,看到牛羊悠然地吃草,远处还有梦幻般的雪山,让我们感到整列动车如入仙境。张掖还是国家级的湿地保护区、甘肃省的商品粮基地。 相信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张掖定会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张掖丹霞地质公园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可以想象,这样的地方全世界只有10处,能不看吗? 它地处祁连山北麓,如用文字来表述,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震撼!其气势之磅礴、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斓,会让所有前来观看的人惊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里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险,而且更美的在于色。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核心区,随处可见红、黄、橙、绿、白、灰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把无数的山、沟装点得绚丽多姿。我和几位同事爬上一个山头,牌子上有一句诗:若数人间神奇地,不及此景枉一生。果然,此处可能是绝佳的观景位置,眼前的景色让人更觉心旷神怡,我们大笑没上来的同事会“枉一生”,导游却在山下大声招呼要上车了。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它是长城西端的起点,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犯的军事城堡,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 关于嘉峪关的介绍描述,我在一些书籍、杂志中看得多了,心想总是长城的一部分吧!可是,当我真的置身嘉峪关下,面对着如此雄伟浩大的关城,我的内心澎湃不已,彻底接受了一次洗礼! 这里自秦代以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剑光刀影、战马嘶鸣,不知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片土地上。我想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人性总是追求安全、美好的生活,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条件下,却能建造如此高大的关隘城堡,阻止了战争,保卫了和平。 我们一行人,在当地导游的安排下,先到嘉峪关市。街道两旁,那里的人们种着一种我不知名的树木,郁郁葱葱,绿影婆娑,煞是好看。 现在的嘉峪关市,各民族和睦相处,生活富裕。比起生活在江南的我们,这里的人们更能享受高原的阳光,倾听沙漠的风声,欣赏绿洲的鲜花。 不到西北,不知祖国之辽阔。我们从嘉峪关出发一路向西,前往敦煌。一路上茫茫戈壁滩一眼望不到头,没有看到一个人,连来往的车辆也很少,要是没有一路陪伴的电线杆等电力设备,还以为是无人区呢。我想:一个人如果置身于这样的旷野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会不会独怆然而涕下?我想会的。 迷迷糊糊中,车已过了130公里,眼前忽现大片绿洲。我发现了“玉门市”的路标,脑海里立即出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千古名句,这一地的绿色分明告诉我“春风已过玉门关”了。导游告诉我,这里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现因油竭而正在转型。玉门和玉门关是两个地方,相距达350公里,玉门关在敦煌西北方向90公里的戈壁滩腹地。 又过了130公里,来到瓜州市。瓜州,名副其实,服务区里的瓜果品种多、味道甜。遗憾的是这个服务区由农民个人承办,卫生很差。 再过130公里,终于来到了飞天的故乡——敦煌。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