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新故事(上)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6月13日 09:21:35 |
乡村古戏台的点睛乡愁 在西店镇五市溪北岸的石家村与后溪村之间,有一座两村共有的崇兴庙,也是香山石姓的家庙。“由我们村的企业家石学友出资,从20多年前开始,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八都会上演大戏,当地村庄如同节日一般热闹。”崇兴庙古戏台管理员石守明向记者介绍说。 崇兴庙为10座“国保”古戏台之一。当年还有城隍庙古戏台,梅林街道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桥头胡街道潘家岙村潘氏宗祠古戏台,深甽镇的清潭村双枝庙古戏台、马岙村俞氏宗祠古戏台、龙宫村陈氏宗祠古戏台、大蔡村胡氏宗祠古戏台,强蛟镇的加爵科村林氏宗祠古戏台、下蒲村魏氏宗祠古戏台一同入选“国保”。古戏台见证了宁海人民的戏曲热情,在如今各“国宝”古戏台中,戏曲演出的功能已经逐渐减少,而崇兴庙古戏台是仍持续发挥看戏功能的古戏台之一。 深甽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举行“好乡亲讲好故事”活动。 崇兴庙始建于清康熙中期,迁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清早中期的建筑特色。明清时期宁海在神庙中修建戏台已蔚然成风,许多神庙直接用戏台来构建院落。整个建筑物采用高规格的三连贯藻井,木作细腻,彩绘绚丽。 一般评价一个戏台,只要看藻井便知一二。藻井随戏台的奢华程度有所区别,藻井俗称鸡笼顶,是古戏台顶部的圆形穹顶。藻井不仅在声学上对演唱具有拢音效果,在建筑上也具有承重和美化的功效。三连贯藻井的建筑形式在省内比较少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我县古戏台中有三连贯藻井的,除崇兴庙古戏台外,还有梅林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和西店樟树孙氏宗祠古戏台。 走进梅林岙胡胡氏宗祠,一种亲切感迎面而来。和许多农村里的祠堂一样,宗祠内聚集了休闲活动的村民,却并不显得嘈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胡氏宗祠外就是村中心广场,宗祠内成了村民活动中心,内设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但以往办酒席的习惯,已经迁出了宗祠。 梅林岙胡胡氏宗祠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古戏台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以“劈作做”手法而建。上世纪二十年代,翻修戏台和勾连廊,并增设三连贯藻井。“劈作做”的胡氏宗祠古戏台以中轴线为界,细细观察便能看到整个戏台从中轴线一分为二,雕刻的花纹、细节完全不同。即便是一块匾额,也是中间分界。但在中轴处,两边的手艺又无缝连接,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协调感。后人猜测是胡氏家族有两房实力较强,各房为了显示能耐,把戏台一分为二,自己请师傅来修建,俗称“劈作做”。在宁海的10个“国保”古戏台中,就有6个采用了“劈作做”。 2011年中国木作(古戏台)文化高峰论坛。 (记者惠广亮摄) 2011年5月19日,为配合第九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在岙胡胡氏宗祠举行中国木作(古戏台)文化高峰论坛暨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开台仪式。中华文化促进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国家博物馆等单位领导、专家莅临参加。同时,邀请苏州昆剧团、浙江越剧团、宁海平调等专场演出,深受与会者的赞赏。 “一方平台,演尽古今风流,数尺之基,走通天南地北。”这是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左右柱上的对联。功能的多样化,是我县古戏台近年保护传承的特色。古戏台在继续发挥戏台功能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村庄的文化活动高地和文化标志。 去年,我县首场“好乡亲讲好故事”在深甽龙宫村文化礼堂开讲,村中的文化礼堂就是龙宫村陈氏宗祠。一个个好故事在古戏台上接连上演,再现了新时代下古戏台的别样风景。龙宫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2014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随着村中的古建筑成为旅游景点,古戏台将为越来越多的远方来客所知晓。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