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往事如烟 正文
     高级检索
 
一条叫桃源的街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9月12日 10:42:08

  应敏明

  七十年代的桃源街还是旧时风貌,长不过三里,北到今天的北大街口,南到南门杨溪。北大街外,是蛙声阵阵的千顷良田,肥沃得很。而南门杨溪则是缑城人的母亲河,灌溉、饮水、洗衣等都要依靠它。那时的杨溪清澈得像面镜子,可掬水而饮。

  桃源街和中大街交叉成十字,这十字路口周边便是当年宁海的商业中心,卖百货的、卖五交化的、卖副食品的、卖水产的,热闹无比。印象中,当时那里最县标志性的建筑就是四层高的东方宾馆。

  我一直生活在桃源这条街上,童年,青年,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东方宾馆、宁海中学、宁海剧院、文化馆、人民医院、城隍庙、天主教堂,桃源街上遍布着宁海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我记得当年文化馆对面有个大道地,旁边有条窄窄的墙弄,里面有许多老房子,大道地临街面整道墙长满了青苔,在右上方还镶嵌着一扇雕有草龙纹的石窗。缑城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这老宅对着文化馆这段街。每周逢二、五集市,农民们都会把自产农副产品送到此处来卖,这段街物挨物人挤人热闹非凡。我的童年到青年的许多时光都消磨在这里。现在的小孩是无法想象的,当年一车车齐腰高的水车萝卜,满竹箩的红钳蟹是怎样的壮观场面。按照不同的季节,集市上还卖装在竹笼里的蟋蟀,一分一根的番薯糖,一分一盅的小野栗。那时候猪肉贵,我记忆中是三角六分一斤,还要凭票限量供应,一人一月六两。海鲜便宜一些,好像带鱼、乌贼、白蟹还不到一角一斤。

  那时的集市上还有一奇特景象,就是在热闹的集市上总有那么几个人,背着秤杆子,在市场上转悠,瞄准着对象,给农村上来的山货、海货,田头货等相对大宗的产品做中介。这种人一般都能说会道,路子也较广,俗称“牙人”。但是“牙人”的活计一般都是偷偷摸摸干的,一看见打办(打击投资倒把办公室),就会四处逃窜,不然抓住是要被扣上投机倒把罪的。但在那信息闭塞,农民不善经商的情况下,牙人起到了很好的桥梁和服务作用。我一同学的父亲,就是“牙人”,镶着两颗金牙,声如洪钟,一生就靠着做“牙人”的活计养活了一家七口人。

  记忆中,那时的桃源街有段路经常臭气熏天,因为那里有个生猪收购场(就是现在供销大楼地段)。有一次收购人员没能摁住一头将被送去斩杀的大猪,正逢集市,硬是撞倒许多人,最后,这猪窜进一条弄堂,跑得无影无踪。那时,年少的我,也赶在人群后追了一把,现在想起来,真是最美好不过的记忆啊。

  那时的城隍庙门口,经常有个老本在摆地摊卖烂泥膏药,赤膊着上身,用木棒猛力击打自己的胸脯,获得围观者的满堂喝彩。在地摊不远处,还有个小铜匠,打锄头、镰刀等,本来各做生意,井水不犯河水。一日,不知为何二人拌上了口角,老本看不起小铜匠,伸手就要将小铜匠提将起来,准备把他摔在地上,哪知小铜匠极机灵,闪身一躲,顺手拿起榔头,一榔头敲在老本头上,老本瞬间倒地。没片刻,小镇上就传遍了老本打不过小铜匠的故事,从此老本也就变得不那么老本了。许多年以后,小铜匠成了小镇有名的企业家,这是后话。

  那时候我母亲在桃源街边的二建公司工作,孩子又小,我记忆中每年放寒暑假我跟弟弟就被母亲带到二建公司对门的南丰姆家玩。南丰姆是我母亲的好姐妹,她的五个儿子也是我的好兄弟。有两件事我印象特别深,一是他们家养猪,经常会煮整锅烂番薯,每次煮好,南丰姆都会先找出几块没烂掉的给我和弟弟吃,特别甜。还有一件事是南丰爸会打糖,我家的米糖每年都是他打的,解放前他是地主兼小副食店店主,小副食品店就是卖米糖的,所以他的米糖打得最好吃。当年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杂夹着花生的米糖。

  七十年代初,我们家住在宁海剧院对面,也就是现在的影都。那是二间低矮的小屋,有一次,这二间小屋还差点被我弟弟给烧掉了。我弟弟比我小两岁,那年冬天,他玩火,结果灶间失了火。家里没人,为了灭火,他竟然搬来柴爿压上灭火,结果火越烧越旺,都已经烧掉了高高悬在梁下的饭篮了,差点烧穿房屋,幸亏父亲及时赶到,这才幸免。七十年代末,我家搬到桃源街边相邻的天主堂内,天主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丹主演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说的是四十年代一个街坊,生活着七十二家房客的甜酸苦辣的人生故事。那时候天主堂占地有五亩,有破败房屋百余间,住着近百户各色各样的人家,可谓是现代版的《七十二家房客》。刚住到天主堂时晚上我是不出门的,因为邻居老人说,天主堂晚上闪着五颜六色的玻璃光,里头有“洋鬼”。此外,解放前,天主堂内有育婴堂,收留着被遗弃的婴儿,经常会有死婴,所以,大家口中都说此地还有“冤小鬼”。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天主堂真美,特别是礼拜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用罗马式柱承托穹顶,门窗用彩色进口玻璃,光怪陆离。天主堂院子里面还有许多混砖结构的房子,夹杂种着竹子,风一吹,竹影婆娑。记忆中,那里还有一口老井,井水十分清澈,冬暖夏凉。

  光阴似箭,转眼,我也过了天命之年。想起来也是怪事,我这一生似乎都没离开过这条叫桃源的街。小时候我住桃源南路,现在,我依然住在桃源北路上。我总在想,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条路,往南走走,往北走走,这一路上的风景,便也是这一世的风景了。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30年诗心的“守护者”
·娘家人助力“第一书记”开展党日...
·安全生产大检查 消除隐患保平安
·跃龙机关在职党员义务夜巡保平安
·跃龙街道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桥头胡街道重拳整治农业设施用房
·银河社区内外兼修 创建美丽文明社区
·东方日升“逆向祝福”寄真情聚人心
·桥头胡狠抓“三强化”保障流水线...
·可持续性“五水共治”提升桃源生...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