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
胡冬益的香榧情缘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10月12日 08:58:16 |
记者徐欢欢 通讯员陈静尤洁 9月,百道弯尽头的榧坑村满眼绿色。沿着村中小道,曲折攀登300米左右,便看到了一片香榧林。透过榧林的间隙望去,一位身穿格子衬衣、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正站在香榧树旁,时不时地看看枝叶、摸摸果实。“你们来啦,山路不好走吧,我们这里的香榧成熟了,可以采摘了。”听到声音,他从树丛中探出身来,脸上洋溢着幸福。这位男子,就是获得此次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的胡冬益。在黄坛镇的农技圈里,他凭着成熟的香榧种植经验和技术,圈粉无数。 荒山变宝山 作为榧坑村最早的榧农之一,胡冬益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国家级科普带头人,并走出了一条产供销一体的香榧之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和郑板桥笔下的竹石一样,胡冬益说,要不是自己凭一股不服输、不放弃的韧劲儿,他的香榧创业路也走不到今天。 然而,当初的胡冬益在种植香榧方面却是十足的“门外汉”。中学毕业后,他和当地其他村民一样,以毛竹为生,日子倒也过得波澜不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与香榧“结缘”。“村里有许多自然生长的榧木,但其结出的果实品质远远不如香榧,听说香榧能赚钱,所以就引进了诸暨香榧嫁接苗,将接穗嫁接在当地野生榧树的树干上进行试验。”胡冬益告诉记者,当时就抱着玩玩的心态买了12株苗,最终只成活了6株。 那个时候,胡冬益的主业仍然是毛竹,香榧只是闲时把玩把玩,直到2002年,他才开始重视香榧,将全副心思转移到了种植香榧上面。“毛竹经济越来越不景气,搬运毛竹每人大概只能拿到15-20元的劳务费,但是一个朋友从诸暨考察回来说,采摘香榧每人有40-50元的劳务费,所以萌生了转型的想法。”经过之前的“小试牛刀”,已经种植的香榧在那一年采摘收获,可以自己培育了。多年的试验摸索,胡冬益早已迷上了香榧,于是他将自家的荒地全部利用起来,又种了400多株,真正走上了香榧种植之路。 有着敏锐经商头脑的胡冬益觉得香榧产业大有可为,但是由于香榧是一种比较“挑剔”的树种,对技术要求较高,许多人因此望而却步。胡冬益却咬牙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2007年,他牵头成立了宁海县东盛林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带动当地1000余户农户发展香榧产业。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