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文林诗海 正文
     高级检索
 
徜徉青珠 漫步南山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12月05日 09:52:35

  赵聪芬

  周末郊游,惯于行走西乡诸山,对东乡的人文却知之甚少。因鹉飞之约,周六大清早相约赴青珠而去。

  一同随车而行的还有青珠村“第一书记”林先国先生,谈及彼处村风村貌,一口一声的“我们青珠村”,误以为他本就是青珠子民,细聊之下,方知他从农林局下乡挂职仅短短三个月而已,只因这些日子所思所虑皆为青珠之事,故而言村如己。

  车过白峤岭隧道,道路两侧原本明朗的山村,薄雾渐起,难见其容。为安全起见,开启了双跳灯。我一边小心慢行,一边念叨着今日如此浓雾深锁,看来镜头之下难觅青珠美景了。过胡陈港,青珠渐近,孰料车子驰过一座小山,前方霍然一方福地,竟是蓝天碧云,别有洞天,实为奇妙。

  行走乡间,最惬意的莫过于走村穿巷,与慈眉善目的老者闲聊家常,无意间扯着关乎本土的陈年旧事与风土人情,那穿越古今的质朴方言,比搁在山头的风景,还让人过瘾。

  青珠是一个有着近八百年历史、拥有九百余户的大村落。苏荣龙老先生相赠的《长街古今人物》一书,上溯南宋,下抵当代,通读之下,对三门湾畔这方围海而成的土地有了基本的印象。

  走在青珠的村口,笔直的村道纵横交错,道侧正在清理旧屋,铺设新土,喜迎花草,重换村颜。沿路都是载着满满桔篓的三轮车,老人们热情地招呼着,递上金黄的桔子,他们把满车的果实倒入临时搭设的棚子,等待着收购的好价钿。

  大街上邂逅安恬幼儿园的园长,他笑眯眯地带着我们来到街口。想那深山之中,有多少白发老翁独守空村,曾经的校门难觅活泼少年读书郎。而今这五彩的大园子,竟比城里的幼儿园还响当当,足见青珠其地人丁之兴、烟火之旺。

  这里曾经是青珠人民公社所在地,街头一侧旧时的办公房主体已被现住户拆去改建,仅存的一堵外墙与门楣尚葆原有风貌,门额依稀残留的“青珠人民公社”字样,泛着淡淡的朱红印记。苏荣浪老先生,曾任长街区委书记,他推着自行车缓缓经过这里,驻足回望,走村访户,一如当年。

  幽静的村巷深处,村人指点着屋后数间平房,那是著名画家苏东天的旧居。园子里秋阳暖照,芳草茂密,芦苇斜探,殷殷切切,宛见昔年勤劳双亲久盼游子迟迟未归。苏东天师从潘天寿,喜作巨帧,擅画梅花。这位当代文人画的大家为新落成的苏氏祠堂挥笔题写了匾额,并在祠堂西厢留下了一幅《千秋功德》的神逸佳作。

  沿青珠文体活动中心而过,老人围桌打牌,笑呵呵地抬头与我们打着招呼。相传旧时有苏以常者,腿瘸,人称“拐脚常”,家境贫寒,与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他长年凭打短工度日,出门时,每每携一空沙锅,向主人要把米煨好粥,带回家侍奉母亲。无以生计时,向左邻右舍求借所得米饭,也先捧给老母亲,自己则食母亲所剩之物。数十年如一日,深得乡邻赞誉,自此大孝子之名流传至今。

  奉亲如斯,慈风蔚然。走进开阔的大礼堂,十余位老人神情专注地打着门球。随意转了一圈,细瞧四周墙上的各种活动获奖照片,发现这个老年中心内容丰富,颇俱特色,内设棋牌室、图书室、科教室,篮球场、门球场、地掷球场,苏荣浪老先生退休回村定居后,还组建了二十四式太极拳队。青珠村如今六旬以上老者达六百人之多,在这个喜气的大礼堂中,曾举办“百叟宴”。

  蜿蜒盘踞于村前的茅山不高,古时亦称南山,而村北是青珠山,土生土长的青珠人习惯叫北山,住在山脚下的村民自古被统称为北山人。茅山几十年前,还是花果满山,郁郁葱葱,茂林修竹又称花果山。春天,有白嫩肥甜的竹笋,更有遍山红的桃花白的梨花,还有各种野花相互簇拥,姹紫嫣红;夏天,一个个粉红的桃子成熟了,用嘴一吸竟似琼浆玉露,堪比奉化水蜜桃;秋天,汁甜水足的翠梨挂满枝头,诱得路过的孩子个个垂涎欲滴;冬天,竹林山珍冬笋,更是甜嫩可口。据苏氏宗谱记载,先祖来到青珠初时,住在茅山腹部的枫树湾。山下有一南山井,生活汲水迎风纳凉,共赏南井风荷:“梦破枝头栖粉蝶,声传塘外扑霜蛾,曾为此地花如锦,我亦凭栏欲放歌。”

  如今的茅山漫山都是金黄的桔子。唯有福德庵右侧荆棘密布,尚存昔年石径松声的原始风貌。缓步山腰,青珠村洋洋千户,遍野桔园,一览无余。传说中的茅山为蛇精所化,伏于左前方的黄珠山则为龟精所幻。他们为夺得那峭壁之上的青珠宝物,兴风作浪,作法互斗,终为雷公所收。我们笑言这俯伏在不远处的黄珠山看上去像是一只磨盘,裸立的青珠山更似一只形神兼备的秤(青)锤(珠),而横亘的茅山宛如扁担。或许是仙人用扁担担着一头秤锤一头磨,由此路过,因留恋这方福地,便息足长住了。

  青珠山一峰缥缈,特立于海。宁海明末崇祯县志记载:“青珠山,东海中”。随着滩涂的淤积,其周围逐渐成为桑麻绿野、可田可渔之地。三门临海的四方移民纷至沓来,汇聚青珠山下,山之南聚族而居者多为苏氏斯文一脉。

  青珠苏氏始祖昌嫩公,系苏轼第十三代裔孙。东坡之孙苏符官至礼部尚书,建炎三年,随高宗南下避金人之乱,流寓海侧南田。昌嫩公源出椒江栅浦,年轻时读书修德,后弃仕从教。于南宋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与都人冯永吉入海捕鱼,漂风泊舟于宁邑长亭青珠,视其山环水绕,堪为子孙不拔之基,析居青珠。其间,曾前去龙山教书。龙山陈姓家有一女年方二十,见嫩公才貌双全,遂招为门婿。大元成宗贞二年(即1296年)公深感龙山地窄,恋青珠山水之胜,而携子孙卜居于此。

  昌嫩公后裔下分七房,瓜繁椒衍,至2015年重修族谱,已有二十四世裔孙,1300余丁,是为青珠望族。其族人朴者为农,秀者为士,族内人文蔚起,或从政或从文或从商者众,宗祠内所列苏东天、苏荣广、苏海兵等,皆为一时之彦,务实而低调。民国时期的苏荣广任上虞县长时,回家省亲,快到村子,都是简装悄然走进村,不愿惊动地方乡贤。1948年苏荣广以“剿共不力”被免,免职之际,上虞民众赠“清水明镜”之匾,夹道相送。再看现代的苏海兵、邱春方等企业家资产殷实,但他们从不张扬,回青珠老家,总是默默地来悄悄地走。

  青珠山下最醒目的建筑当数苏氏祠堂。经考证,苏氏老祠堂大约建于清康乾盛世期间,文革后期被拆除建为青珠大会堂,之后经数次易建,老宗祠遗址已荡然无存。这一憾事令苏氏族人念念不忘,事隔三十余年,集众酌议,费尽心力,重建于南山之下。如今的苏氏宗祠是一幢由前门楼、戏台、两横厢、上堂组成的木结构仿古四合院。前门楼屋顶雕有双龙抢珠,雄伟壮丽、豪华气派。戏台顶是仿古“鸡笼顶”,龙飞凤舞,独领风骚。新修的苏氏宗谱收录了苏东天的梅、荷、藤萝等书画作品,平添一份书卷雅韵。

  回望南山之巅,观世音菩萨额手向东,福佑这片丰饶之地,草木慈悲,村庄安祥,炊烟阡陌各自安好。青珠山,则巍然为屏,看沧海桑田,护千年万年。

  徜徉青珠,漫步南山,不觉天色向晚,尝不及攀登兀立于村北的青珠山,行摄村西久闻盛名的青珠农场。只待相约他日再来,一览青珠秋色。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编织爱心毛衣 情暖新疆儿童
·园艺师胡忠伟
·萌娃变身小小消防员
·桃源兴海社区何俊杰家庭喜获市级...
·梅林街道垃圾分类搭乘“互联网”...
·跃龙街道全力推进“三改一拆”打...
·桥头胡街道做精做细计生优质服务...
·桃源街道美丽庭院创建提升人居环...
·跃龙持续推进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桥头胡街道狠抓落实夯实基层组织...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