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甽五洞桥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12月29日 10:46:37 |
胡逢竑 深甽五洞桥位于深甽村北的凫溪上游甽水上,清光绪《宁海县志·桥梁》载:“缑北第一桥在北五十里深甽村,计五洞,长28丈,桥势隆起,屈曲如虹,两旁有石栏护之,国(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建。”1986年版《宁海县志》则有更具体记载:“深甽桥,位于深甽镇,初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十五年(1889)改建,为五孔不等跨半圆石拱桥,桥面用卵石弹铺,两边设石栏板,有望柱60对,镌狮、虎、象、猴、花鸟等,姿态各异,形象逼真,全长79.1米,宽4.4米,高8.3米,屈曲如虹,蔚为壮观,素称缑北第一桥,1961年加固成公路桥。” 深甽是我县北乡交通枢纽,未通公路前北去奉、甬多半经深甽。囿于财材限制,深甽村北的甽水上未建牢固大桥,据传数度建造的木桥和石板平桥屡被洪水损毁,直到规模较大的“镇安桥”建成(为石板平桥),仍被洪水冲垮。清光绪年间,村内族首和社会名流倡议建造大桥,并发起劝募财物义举,还确定胡姓新五份世昌公派下第四代孙宏芬公负责筹建。清光绪九年(1883)开始筹集资金和备料,广泛征集能工巧匠,历经7年寒暑,通过严格选石奠基和精工细琢的打磨施工,深甽大桥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成。 深甽大桥是规模宏大的半圆石拱桥,每块石料均精雕细琢,整座大桥牢固矗立。保护桥脚的“水底平”和“大水撞”建筑施工也十分讲究,“水底平”离桥脚下游10余米处在水底埋下古松打底,上面覆以10余人抬扛的大巨石加压成下沿基石,以此向上均以大块石紧密填铺,一直延续到上游10余米筑成拦水坝。再在每个桥脚上游建有两米多高的“大水撞”,用平整的大块石逐块相扣形成船锋,紧贴桥脚上方,达到发大水时将洪水向两旁分流,桥脚免受冲击的目的。“水底平”和“大水撞”牢牢将桥脚镇住,确保桥脚的稳固。经130年历史、无数次洪水冲击无丝毫走样。1961年改为公路桥后,承担了38年的通车使命。特别是1988年发生“7.30”特大洪灾时,甬临线公路凫溪大桥被洪水冲垮后,无数车辆改道经过深甽大桥(包括载重货车),仍巍然屹立。事实证明桥面镌刻的“磐石奠安”和“中流砥柱”8个大字,名副其实。 深甽大桥无论近观远眺都很壮观,桥顶路面用精选卵石嵌弹,通过能工巧匠之手,拼凑成美丽的图案。大桥顶点高出地面8米多,为缓冲高差,大桥南北两头坡度拉长,上桥如履平地。此桥不仅为路人提供交通便利,也是村民和游客休闲、游览的好平台。 深甽大桥建成后还综合利用。大桥下面可以通竹排,将山区的竹木柴炭和沪、甬等城市的物资运到凫溪码头,使深甽老街成为山区的闹市。大桥上游建筑的拦水坝,成了深甽最主要的农田灌溉渠道——“上堰”,承担着村南半数以上水稻田的灌溉。大桥南端专门建有通水涵洞,作为上堰的坝口,涵洞以下分段建有埠头,作为村民取水、洗菜等日常生活的场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本村实业家胡其康还将拦水坝加高、堵漏,使“上堰”增加水量,在下游建成水对(水臼)、水磨,利用水力捣米、磨粉。在缺乏机电的过去,此项实业曾红极一时。由于大桥上游筑坝设堰,自然形成水潭,与上游的岩头潭连成一片,由此隔水庵(现改为光明寺)前成了理想的人工湖,常年绿水荡漾,鱼群畅游成了水中盆景。尤其是农历十月半的隔水庵庙会,朝拜真君大帝,人山人海。为便于路人休息和避雨,大桥南头还特意建造南北贯通的路廊3间。 筹建深甽大桥的宏芬公,业绩和人品值得点赞。据传宏芬公为完成此项工程,既管财物,又抓进度质量,疲于奔命。他的儿子通谦公见父辛劳,主动协助分担。父子密切配合,将家事丢在一边,坚持近10年寒暑。大桥建成后,将余资和财物筹建新隽书院(即新隽完全小学)。新隽书院坐落在大桥北端、隔水庵东侧,是全县名牌小学,可惜在1943年被新嵊土匪焚毁。 1999年,紧靠大桥下侧另建公路桥,明确古桥为步行桥。为修复古桥改为公路桥时造成的损坏,2004年当地企业家和名士捐款19万元,由胡中才、胡荣卫等主持,对大桥进行重新装修,为古桥增色生辉。 |
录入:袁慧敏 责任编辑: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