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片:
陈紫怡,就读于长街镇初级中学。喜欢练字、阅读小说和诗歌,爱读《文化苦旅》《顾城诗集》《活着》等名著。尤喜在清晨朝露未晞时读诗,也常在夕阳将落时读文,夜深寂寥时创作,安静时的书桌却似有着一方独自采撷的小小世界。座右铭是“你真正的凯旋,在于你不断地毁坏你的凯旋门”。
长街中学七(6)班陈紫怡
外婆有一个橘子园,落满了盛夏的金黄,照得橘子也是温暖油亮,夏风裹挟着甜香。于是四时里,我便总想起橘子园里金黄的橘子,明亮的阳光,和外婆慈祥的面容。
外婆住在乡间,有一排红砖砌成的房子,屋后是外婆的橘子园。橘子园里,橘子树参差生长,叶子闪着粼粼的光。外婆的橘子树,枝干虬曲,布着伤痕,可却有着一份气力,撑起了满树的黄澄澄的橘子,依着阳光茁壮生长。而等到了橘子的丰收季,橘子园便切实称得上满园金黄了。我可以想见,外婆用她粗糙的黄油布一样的手摘取新鲜的还沾着晨露的橘黄的橘子。晨曦雾薄,外婆的身影便笼在薄雾里,迷迷蒙蒙。
在我所能忆及的童年里,总是有着橘子园的存在。我常坐在一棵枯树旁,看着外婆在金色的阳光里,摘下掩在一片片墨绿的油亮的宽叶后橘黄色的橘子。那时我便会跑到外婆身边,我够不到枝梢上饱满欲落的橘子,便只采撷那些底下的青橘,捧到外婆跟前。那时外婆便会笑着看向我,那是我所熟悉的、平静的、慈祥的笑,而后将青皮橘子轻轻地放进背篓。橘子树枝干虬曲,深绿一点的叶舒展着,地上铺满了落叶,总有些熟透的橘子拜别了枝干,向落叶打个招呼,便一起成为了橘树的养分。幼时的我还不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对这些橘子总是感到浪费的可惜,这时外婆总会慈爱地摸着我的头,笑着说:“这些橘子啊,能让明年的橘子变得更甜,到时候囡囡一定要来尝尝。”心里也就多了一份对甜橘的期许。
我未曾见过,外婆亲手埋下树苗,无论冬夏寒暑守着树苗成熟的场景。但我总在想,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有着轻柔的青丝,在屋后种下橘子的树苗。我总在想,等那个少女轻柔的青丝变为如银的白发,那时她有了一片属于她自己的金黄的橘子园,橘子园里有各种不知名的植物,和最热烈的金色阳光。
外婆依然在种橘子树。
我又回到了外婆的橘子园。园里的橘子树比童年时又多了些,添了些幼嫩的小树,枝叶青翠,结出的橘子也绽放出可爱的橘黄。外婆每年种下一株橘子的树苗,她看着那些橘子树发条抽枝,将谷仓堆满金黄。
外婆的橘子园里,有几十棵橘子树,枝叶繁盛,虬曲的枝干布了些伤痕。每当橘子熟透欲落,外婆便伸出干瘦的手,摘取颜色最为温暖明亮的金黄的橘子。
(指导老师:寿泽昊)
老师的话
文章以对橘子园的回忆开启,以对橘子园的想象结束,首尾呼应,紧贴主题,读之使人不由心生感慨。岁月悠悠,人生漫漫,几多风雨,几度春秋。时间能带走的东西太多,可它终究带不走情,带不走爱,人类的爱总得有些寄托。
本文以“外婆的橘子园”作为情感寄托以及贯穿全文的线索,将道理蕴于温情的场景之中,巧用诗歌,加深读者的理解,带给读者更深的沉浸感。同时又将回忆、现实和想象,进行巧妙穿插,丰富却又不多余不杂乱。
寓情于景,情融于景,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于外婆,对于橘子园的怀念。一方面使得文章情感丝丝入扣,另一方面却是通过对文章情感的层层铺垫,步步递进,使得文章结尾的情感获得了一种“爆发”的流露,让人深深回味。体现了作者对于情感把握的熟练以及对于自身真实情感的自我理解,虽稚嫩但却瑕不掩瑜,是一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手法熟练的文章。
编辑点评
这篇习作,与其说是一篇散文,毋宁说是一幅油画,一幅色调华丽,笔触细腻,风格唯美的油画。全文虚实结合,通过细节描写营造氛围感,深化表达主题。
氛围感需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实现,细节描写有很多种,本文选取了环境描写。作者就像一位对色彩、光影非常敏感的画家,外婆的橘子园色彩斑斓,金黄色为主色调,让人感觉欢快,作者不厌其烦细细描摹,大块涂抹,与生机勃勃的绿色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橘子园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的欢愉。而身处橘子园辛勤劳作的外婆,在这样的场景中,也像加了滤镜,氛围感十足,通身散发着温柔美好的气息,让读者心里泛起温暖而又幸福的涟漪。
扫一扫 聆听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