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点点见禅心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03-16 09:38 |
组稿/赵燕 图片摄影/李江林 王伯敏(中国美院资深教授、著名评论家) 象宪仁者写此卷,有花有草有翠羽,用笔松动而自然。画法原无限,至关天地情。 王庆明(中国美院资深教授) 象宪同学在美院成绩优秀,得潘先生赏识,留校任教。花鸟画明快、清丽,笔墨功夫老到;书法更好,沉稳平和。他人缘极好。我很佩服他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 应必诚(复旦大学博导,离休干部) 象宪是一个深谙艺术创造规律的艺术家,他的画之所以“好看”又“耐看”,是因为“画中有诗”,有“意境”的创造。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齐白石画集》主编) 平正而朴厚,野逸而雅淡。 柯文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杨画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性格,内在的生活激情,勇敢的多面求索,情致的笔墨,一贯的开拓。 王熹(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我认为他是国内写意花鸟画的大家,很少有人能与他匹敌。 叶尚青(中国美院教授) 以线为骨,在清润中见磅礴,恬静中求雄强。 象宪兄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花鸟画家之一,个人风格鲜明成熟,传统功底深厚,是当代能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有影响的画家。他的艺术与为人永留人们心中。 李绍然(上海画家、同学) 他的画闲雅空灵,古淡天真,风致盎然。 夏春明(画家) 画家自有一方天地。恰恰是那一笔笔积功累力,最是沉着而老辣,绝非泛泛可致。 蒋开征(画家、曲阜市副市长) 杨先生花鸟画的笔墨功夫,构图立意,都代表了当今文人画的高峰。 方牧(著名诗人、浙江海洋大学教授) 诗笺画笔两平安,啼鸟山花各晏然。 彭锋(美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 他什么都画,画什么都像他的画,都能画出他的面目和风格。画到这种境界,可以说终于达到了人画合一。 王树良(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的画,解衣般礴,得心应手,笔飞墨舞,色墨交融,一派大家风度。继承传统精髓,又运用现代美术手法。 于怀峰(《中国文化报》记者) 挥毫夺得百卉春,杨家笔墨一时新。 上官爵文(《齐鲁纵横》编导) 似放未开花有情,半藏半出盼春莺。 近些年来,恩师的艺术更臻化境了。简洁、纯净、质朴、温润,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当代写意花鸟画树立起了一个典范。 重书写,重笔墨,重情趣,重修养,一派文人书卷气; 张祥道(曾任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象宪走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人,画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美术教授。 胡本华(中学时老师) 象宪同学是真正为艺术献身的。他如一股长江碧流,即使有人倒入一筐垃圾,会被迅速冲刷干净,清者自清。 吴昌钦(画家,中国美协会员) 1971年年初,潘天寿先生病重,住在浙江中医院。象宪带我同去看望。潘先生住在一间很小的单人病房里,脸色苍白,但还精神。他见到我们,执意要坐起来。象宪告诉他已调回宁海,潘先生说回家乡工作也好。他问我们是否还在画画,我们说现在很少画。潘先生说:“中国画还是要画下去,不过要创新。你们年轻人接受新的东西快,我们也可以创新,慢一点就是了。我病好了,还是要画画的。”然后我们谈了一些家乡的情况。我们怕他累着,就匆匆告辞了。大师的教诲铭记在心,终生受用。 朱开益(画家) 墨香花美扬正道 储吉旺 济南初识教新苗,画轴已斑情未消。 谢时强 1969年某周日,我到浙江美院象宪老师寝室拜访,所见奇特,至今难以忘怀。 赵福莲 曾培植多少画苑后生,杏坛授道,曲阜当年称巨笔; 林根梅 象宪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他在人间留下独创的至美的花鸟,是出自他至美的心灵,出自他对大自然、对人类的至爱和信念。 |
录入: 童燕萍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