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高级检索
 
我所认为的有意义的事
——记“砖人”周益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4-05-12 09:38

  张即

  1

  《庄子·知北游》中有句话,叫作“道在瓦甓。”庄子的本意是说,道无处不在,可以在蝼蚁、稊稗、瓦甓等一切细微琐碎之物中。这个甓指的就是砖。古人的砖瓦繁复厚重,细小处反映大历史。它是一座城市的建筑史,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史。

  对于周益来说,研究古代砖瓦是他所有兴趣的营养来源,也是他正在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2

  1989年,周益前往山东,跟杨象宪先生学习书画篆刻。当时杨象宪先生跟他说了句话,书法篆刻要从秦砖汉瓦中吸取营养。周益将这句话吃进了肚子里。

  第一次见到实物文字砖,是高中时期。那次,周益和朋友吴宇鸿借宿在另一位宁波朋友办公室中。朋友在文保所上班,办公室里放着一堆刚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碎片。其中一块古砖上,竟有漂亮的文字。这是一块汉朝的汉文字砖,上面简单地记载着年号。但从这个年号可以确定整个墓葬的年代、墓主姓名、陪葬器皿的年代风格。虽然是一块看似普通的古砖,但上面千年前隽永的文字,以及它身后丰富的信息,让周益有了一种异样的情感。对他来说,古砖已不仅是书法篆刻的学习工具,而是那些已经远去的朝代的扑鼻气息。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古砖在周益心中播下了重要的种子。

  上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周益回到宁海。那时,他热爱摄影,一到周末,便背着相机上山下海走古村。那时,他几乎踏遍了宁海的角角落落。尤其是在为《乡土宁海》、《人意山光》等地方文化丛书拍摄配图的时候,深厚的文化、淳朴的民风、美丽的风光、悠久的古村落、精美的古建筑都让周益对这个自小生长的地方有了新的认识。而就是在这些行走中,他也开始大量接触到本地的金石砖瓦。特别是2006年,在偶然的情况下,他看到了童衍方先生的《宝甓斋集砖铭》,由此,他也正式开始了金石砖瓦的收藏。

  3

  和别人不同,周益每到一个城市,首先要去的地方必是新华书店、博物馆和收藏品市场。这个习惯,是从他大学毕业便开始形成的。将近20年下来,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可以说,这些年他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

  这些行走给周益带来的最大的感触便是,虽然都是中华文化,但中国之大,文化差异却是无所不在。就拿古砖来说,浙北的风格和浙东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就浙东而言,宁波的和台州的和绍兴的也略有不同,仅绍兴一个地区的,上虞的和嵊州的也有差别。

  一说起古砖,周益总是滔滔不绝,这是他心中最坚实的部分。当然,和别的行当一样,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后,周益的古砖收藏也有了变化,他不再仅满足于将古砖放在书房把玩,而是喜欢去考古现场,看那些砖的原始状态。

  有一次,周益开车路过一个小山,机械车正在挖土。一看这山的位置和挖出的大量泥土,一种强烈的信息告诉他,这里应该有古代墓葬。可转了一圈,却没任何发现。他起身准备离开时,下意识地一扭头,就在这时,半座裸露的砖室墓忽然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而且都是文字砖。

  还有一次,他听说前童竹林附近的山上曾有人看见文字砖,上面写着“正德几年”的字样。他当时便判断,如果砖头出现在山顶,那塔砖可能性较大,而且明代是崇道的时代,宁海的文峰塔、巽风塔都是风水塔。而有文字的塔砖,在十八陇山的巽风塔就曾出现过。于是,周益便跑去那个山寻找古砖。第一次去没找对地方,悻悻而归。第二次去,正是大雪纷飞。爬了半天,却找不到上山的路,衣服鞋子被雪水浸透,又冷又饿,只能回来。回到家中,依然不死心,转日,又第三次上山。好不容易披荆斩棘上去,山顶却是空空如也。周益说,像这样为古砖所做的无功而返的事情不少,似乎有种西西弗式的悲壮,可不管怎样,他却觉得值得。因为他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1] [2] 下一页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急救知识进社区
·在职党员进社区为民服务
·杜鹃山山美水美 骆师傅环保队更美
·一上车就有人让座 宁海人的素质真好
·“益”起唱响“心”希望
·我县三个新作冲上省第九届音舞节
·欠巨债跑路 想赌博翻身 又把200多...
·挥一挥衣袖 梅雨走了
·蚊子,你“扛”得住吗?
·党员“赤脚”践行群众路线
  图片推荐:
女大学生梦圆家庭农场
联欢晚会进工地温暖外来务工人员
胡陈一养殖塘惊现“仙女虾”
无害处理变废为宝
党员“赤脚”践行群众路线
在职党员进社区为民服务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