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葛俊辉 |
张即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4-05-19 09:20 |
葛俊辉算不上那种科班出身的画家,他没有经过美术学院的专业训练。他和油画的关系简单而纯粹,他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需要,画布和画笔,就是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18岁那年,葛俊辉离开故乡岔路,跟随父母前往上海定居。在上海念高中的那段时光,他遇见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一位姓王的美术老师。王老师经常叫葛俊辉去帮他买小番茄。买来后,他就对着小番茄开始画画。让葛俊辉感到奇妙的是,王老师的小番茄不但让他看到了鲜艳欲滴的颜色,更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重量。这勾起了他对油画的强烈兴趣。 葛俊辉说,对于油画这个行当来说,画得像,并不是难事,但要画出质感,画出重量,那才是真功力。 1978年高中毕业后,葛俊辉没有再上大学。他也不想参加工作,对于已经学过几年素描的他来说,工作是如此乏味的一件事情,他的理想是当一个艺术家。于是,他便怀揣父亲给他的36块钱,坐12个小时的轮船,从上海回到了老家岔路。随后的日子,葛俊辉便住在爷爷家,每天在外写生。唯一的生活保障,便是父亲每月从上海寄来的给他和爷爷的生活费。但这样的日子不能一直过下去。随着年岁的增大,他也有了清醒的认识。最起码在那个阶段,画画不能给他良好的生活保障,他不能一直这样躲在乡下,他得想办法生存下去。于是,1984年,他又回到上海,成了一名仪表包装厂的工人。此后,他便在这个工厂上了十年班。当然,这期间,他从未中断过画画。赚了工资奖金,他就将其换成饭菜票,送给同事,让他们帮着干活儿,自己则躲到角落里,画画去了。到了1995年,葛俊辉人生的第一个转机出现了,他的4幅画卖了几万元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用画笔挣到钱。于是,他那颗艺术家的心灵又开始活泛起来。很快,他便辞掉了工作,带着孩子,妻子,一起回到了岔路。从那时开始,葛俊辉才真正开始接近了他理想的生活。2001年,有个台湾人花20万收藏了他的一部分画,考虑到孩子的教育,葛俊辉又重新回到了上海。在上海一家顶级画廊里,正式成为一个职业画家。 葛俊辉的油画以超写实的静物为主,和许多讲究大块面的油画相比,葛俊辉的油画显得更富细节感。葛俊辉说,早先,我也讲究大块面,但画到最后,发现许多细节都无法用大块面处理,于是,只能用小笔,画得薄,画得细,将光线表现出来。 尽管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职业画家,但葛俊辉每日在画画上的投入依然十分巨大。每天早上8点,他就开始画画,画到11点,吃中饭,休息,然后又从下午1点画到4点。画油画,需要长时间地坐在画布前,姿势固定。葛俊辉说,因为长期画画,自己落下了许多职业病。学油画很难,要坚持下来,更难。以前,许多跟他一起画画的朋友,现在几乎都转行了,这一条路,太苦,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的。 对于葛俊辉来说,画画最大的意义,并不是用经济价值体现,而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方式。他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临安开画展,一位老人在他的油画前,看得老泪纵横。对于老人来说,他在这幅油画上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情感,因此感动。对于葛俊辉来说,画画,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能让观众感受到他的这份情感,便是他最大的成功。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