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一路寻 |
——宁海城市道路历史拾遗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3月09日 09:13:52 |
胡 琦 每天,我们或都经过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道路中,有的是亲切熟悉的归家路,有的是车水马龙的商业街,有的甚至是误打误撞走错的陌生小巷。当我们翻看城市的历史,不少途经的道路就承载着城市记忆,留着城市变迁烙印。 路名的数量变化直观地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记者日前从县地名办了解到,我县目前拥有街路巷弄名518条。改革开放时期,我县有62条路名,主要集中在城区。发展至今的路名数量,较30年前增长8倍多。在城市规模持续扩容,道路不断增加的同时,城市记忆也经不住时间的冲刷,一些街路巷弄名的故事也逐渐被我们淡忘。为此,在我们目睹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不妨也回味下老城街路巷弄名的那些往事。 县城街巷史海钩沉 说起老县城,很多人脑海里会出现“缑城”两字。 如今的老城区,多为跃龙街道地图中心的一片区域。 翻开清光绪年间《宁海县志》地图,当年县城的轮廓清晰可辨,即靖海、登瀛、拱辰、迎阙、迎薰、登台六城门内。按照今天的地图来看,最北为如今的北大街—环城北路,东至环城东路,西至环城西路—西郊路,南至环南西路—环南中路—环南东路一带。在这幅史料可寻的县城地图上,记载的街巷地名并不多,水角林巷、秧田头巷等一些巷名看起来似乎也有点陌生。 而据更早的文献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6~1210),城内有坊十一。这里的十一条街巷,就是南宋城区的城市骨架。明末清初年间,明崇祯五年至清康熙十三年(1632~1674),城内有巷十二条。可见这期间四百余年,县城的规模变化不大。 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县城的巷增加到30条,且有大街。当时时值清末民初,中国进入社会近代化转型时期,地处浙东的宁海经济社会发展也可见一斑。至民国33年(1944年),县城主要街有6条,巷弄34条。这里的6条大街,至今还被保留,分别为西大街、后街、县前街、中大街、北大街、东大街。 建国后,随着城镇建设发展,不少街巷改变旧貌。1966年“文革”开始后,部分传统街巷地名被废。1982年,遵照国家地名普查相关文件精神,我县着手地名普查,并于1986年重新复查、补充。1986年当时城关镇共有街6条、路38条、巷43条、弄169条,有部分路巷未定标准名。 改革开放后,宁海城市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街巷地名也亟待规范统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县地名办邀请相关学者对县城街路巷弄称进行了命名,其中大多数沿用至今。 当时起名由宁海传统《四门民谣》“东门沥卤溚浆,西门大棒夹枪,南门瓜瓠茄菜,北门金银珠宝”为基础。即东门以海、河为主,如玉河路、靖海路、东海路、兴海路、淮河路等等,西门以花草为主,如玉兰路、红枫路、金桂路、丁香巷、松竹路等等;北门以名人、天象为主,如北斗路、银河路、天寿路、怡惠路等等;南门则保留老地名。道路人文内涵和地名指位性相得益彰。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