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12月04日 09:54:24 |
童铁策 名作家何少川说:土楼是一部读不完的书,那圆楼是一个句号,却引出无数惊叹号和问号。 福建省有一大奇观,就是矗立在西南山区的土楼,数以万计。这土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7月,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36项世界遗产。笔者日前随同王万达、潘功毛、应华女、柴奕君、潘功木、许善林等一行38人去了一趟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我们参观的有承启楼、桥福楼、世泽楼、振成楼……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有方楼、圆寨、方圆混合和多边形四大类。这些土楼不仅因为雄伟高大使人惊叹,而且还因为功能奇特引人深思。特别是圆寨土楼,按八卦形状构建,不仅艺术独特,而且引人入胜。 土楼离不开一个土字,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建筑、考古、民俗诸方面,都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据历史记载,远在唐宋五代时期,永定先民为了防风雨、御寒暑,就建造了泥墙瓦顶土屋。随着永定条丝 烟的发展,富裕人家日益增多,兴建起高楼大厦和府第式的民居土楼,到清代中叶,形成了鼎盛时期。本世纪50年代以来,又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文史工作者愈来愈强烈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楼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1985年实地考察漳州土楼,特别关注圆寨土楼,将其描绘成“天上落下的飞碟”。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寒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土楼内水井、粮食、畜圈等生活必需设施一应俱全。土楼作为一个社会的载体,其内部生活的人群是土楼的主体。几百人聚居一楼,和睦相处,共度岁月。楼内还办有学校,使居民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出了不少有用之才。 永定在晋代时属新罗县,唐大历四年(769)以前属龙岩县。现存的永定土楼主要有殿堂式围楼、五凤楼、走马楼、五角楼等30多种,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极为相似,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原建筑传统。从五凤楼到方楼,从方楼到圆楼,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闽西南土楼数以万计,但以永定土楼种类最多、分布最广。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高头楼群,最著名的就是承启楼,又名天助楼。当我们一行走进承启楼,就听到一句顺口溜: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中圈,尽经沧桑五百年。楼名为楼里出生的中山大学教授江静波题写,门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承启楼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方才竣工,三代人满怀夯造家园的雄心壮志,前赴后继,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 承启楼直径73米,周长229米,占地5376平方米。全楼由4个环形相套的高楼大厦组成,楼高四层,每层72间房,全楼共有392间房,居住人数80多户600余人。中心是祖堂,供祭祖牌所在,既庄重又壮观。有人比喻:谁家娶了媳妇,若一天认识一人,也得花两年时间才能认齐。土楼里有两口水井,一个大门,三个中门,八个侧门,八个檐廊拱门,八个防卫巷门,上百米楼梯。而各圈各层的使用安排,一般底层作厨房,二层作贮藏间,三层以上住人,所以里面生活秩序井然,供求有源,宛若城邑。 承启楼位于永定东部,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楼内保存着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题匾数十个。最珍贵的莫过于楠木寿屏了,这件稀世奇珍是乾隆十九年(1754)承启楼创建者江集成次子江建镛七旬寿辰时,朝中尚书与京城太学生合赠的,雕刻有“郭子仪拜寿图”、“二十四孝图”等从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的187个人物,不久前有人出8000万元购买,被承启楼人断然拒绝,可见文保意识之强。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可以想见承启楼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情景。 承启楼参观后又到洪坑土楼。路上清澈的洪川溪穿过村庄,大大小小五座桥连接。青山如黛,阡陌纵横,古色古香的土楼星罗棋布,像是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宝珠。这里有46座明清时期建造的土楼。 说到洪坑土楼,不能不说林氏三兄弟。清朝末年,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经营条丝烟生意,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富甲永定县。1880年,三兄弟合资20万光洋建造一座府第式的方形土楼——福裕楼,外形像三座山,隐含三兄弟“三山”之意。整座楼在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里面则分为三大单元。1909年,因为人丁兴旺,林仁山又开始筹划另建一座土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楼搁置下来。1912年,林仁山在未建成土楼的遗憾中离开人世,其子林鸿超继承父志,亲自设计并邀集叔伯兄弟合资共建,历时5年,花费光洋8万元,终于建成了振成楼。 如今的振成楼已是闻名遐迩,远远望去,气势磅礴。这座巨大土楼,由内环楼和外环楼组成,占地5000平方米。人们一般把振成楼当作圆楼,其实它是一座八卦形两环土楼。外环高四层16米,一共有184个房间,筑有青砖隔火墙分开,但有拱门相通,如果关起门来,便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贯通,连成整体。走过振成楼的楼门厅,面前是二层的内环楼。门楣上刻着“里堂观型”四个字,出自当年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的手笔,意为“乡邻学习效仿的楷模”。楼主林鸿超在1913年做了北洋政府的参议员,曾与黎元洪共事,振成楼落成时黎元洪特地赠匾褒奖。内、外环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恰好位于八卦的阴阳两极上。令人称奇的是,两井之间距离不过30米,同处一个水平面,水温、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却明显不同。楼里的镂空屏门,门上的木雕,螺旋形的铁栏杆,精致典雅。20多对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是完美的艺术品。 土楼的建造至少蕴含两种文化功能:聚族而居,上下一心的凝聚力;牢固安全,防御外来袭击的抵抗力。可以想象,土楼家人们被迫从中原迁来南方的山区落居时,很少有能容大队人马生活的地方,即使有过较多的人聚居在一起,但随着人口的增多,也不能不散居各地。这样在分散时人生地不熟,加上这些遍布灌木丛林的山区,野兽经常出没其中,特别是强悍的土著部落难容客家人侵入。所以生命财产时刻都有危险,如果要战胜这些危害,特别是要立足其地,首先必须也只能加强自身的团结和对外的防御,然后才能运用中原带来的先进文化,在当地开拓和发展,于是土楼就应运而生。最初这些客家人,是一族或少数几族迁来,以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多,才步步为营形成村落。随着脚跟站稳,成为当地的主人后,土楼的封闭结构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现代所建的土楼,就有半开放、甚至全开放的了,蕴含了土楼人客居他乡、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和文化。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