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乡音的传承…… |
——走进桃源街道下金村“乱弹”剧团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8月22日 09:33:02 |
二、一帮盛年人接唱起中断几十年的传统乡音 “驾坐九江竖起称王……”《闹九江》正在热闹地上演着,亮亮的灯光聚焦舞台中央的主角身上,这位剑眉朗目的中年人,身穿铠甲,带着髯口,在高亢尖锐的板胡音乐和激越明快的鼓板声中,边舞边唱,他就是剧团的第二代台柱子,现在的剧团副团长金冬利。为了保护和继承下金乱弹这块艺术珍宝,他奉献了几十年的精力。 1976年,正值青春年代的他们迎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春天。金冬利受村委和村民的鼓励,重建起“下金乱弹业余剧团”,决定重排新戏,重振雄风。于是约老艺人,找剧本,组演员,请导演,排练场又在锣鼓声中热闹起来。 由于有着三十年前“正统传授”的厚实基础,“下金乱弹”剧团的《十五贯》一出场就显得不同凡响,不论是唱腔、身段,还是水袖都有着“正宗乱弹”的原汁原味,让老观众一下子回到往年的乱弹鼎盛岁月,倍感亲切和慰藉。 每次演出都能载誉归来,使得村里的“乱弹”热情陡然高涨,粗计整个下金村三百户人家,起码有两百家“进出”过剧团排练场的门槛。于是老演员们纷纷要求再次加入剧团,年轻人也在这种艺术氛围的耳濡目染下,有了强烈的“参与”冲动,剧团又恢复到近四十人的规模。 但由于90年代经济浪潮席卷而来,村民们都忙于搞建设,挣大钱,对这门业余的爱好不得不闲置起来。金冬利看着演员们一个个退出,知道下金的乱弹命运又要经受再次的考验了,他只有与金兴良默默地整理着一本本乱弹剧本,充满期待地数着让它们“重见天日”的日子。 这是当年的剧团里刘品山老师边讲边唱给演员们教戏时,被扮演老生的有心人张昌龙,利用自己的一手好字,把老师口述的“唱念做打”一字一句地抄录了下来,当时约有三十本之多。由于年代久长,剧本的书页逐渐泛黄发脆,摆放在桌上,风一吹,都能化作碎屑四散开来。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资料,金冬利和另一位扮演丑角的金兴良两人几十年来煞费苦心地整理、翻新着手抄本,几经搬家,都不曾扔掉过这些“宝贝”。 现在摊在桌上的手抄本一共18本,还记录着抄录或翻新的时间,最早的一本《朱砂球》,写成于1959年,如今封面已经被侵蚀掉一半了;最晚的一本写成于1981年。 摩挲着这些宝贝,金冬利有些激动——这些剧本,一本可以做一夜戏,一般从晚上7点演到10点,如果观众呼声高,剧本容量大,也有加演到凌晨的。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啊!当年摩挲着这些宝贝,是在内心里有一丝期盼像春苗一样坚强地挺立着——“下金乱弹”的重生之日一定会很快到来!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金冬利清楚地记得那是2013年的春天,宁海县文广新局组织工作人员来到下金村,向他了解“乱弹”的现状。原来,县文广新局从四月开始逐村排摸,搜集相关资料,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在桃源街道下金和钱岙村等村庄排摸出了8支戏班连后场共六十几个人的队伍,虽然组织建制已经不全,但乱弹的重生指日可待。金冬利抓住契机,在金余明等老艺人的支持下,赶排了拿手好戏,参加了同年7月5日至7日的“宁海县首届乱弹艺术展演”,获得了专家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也为后面的申报“非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015年9月18日,宁海乱弹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县非遗中心在桃源街道下金举行非遗传承基地授牌仪式,将市级非遗传承基地的牌匾授予下金村大岙乱弹剧团,82岁的金余明老先生被确定为乱弹艺术宁波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一天也是所有宁海“乱弹”艺人的节日。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