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岙印象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1年10月22日 09:12:07 |
王灵恩 杜岙,它静静地躺在东乡茶院的一处山坳里。73年前,一声枪响划破了这个山村的平静。一个叫赵礼贤的杜岙人,带着村里十二个年龄相仿具有血性的青年,拉起了一支队伍,就在村口那两株浓荫茂叶冠状大樟树掩映下的圣人殿集结出发,并将这支日后驰骋宁海东乡的武装命名为“鲁迅”部队。赵礼贤也因此成为东乡红色武装的灵魂人物与台属“鲁迅”部队的创始人。 赵礼贤,1929年出生,17岁入党,19岁担任宁中党支部书记,被当局认定为“危险分子”开除出校。1948年夏,他接受组织安排返里,以杜岙小学教员为掩护,开展党的宣传工作。自1948年10月台东工委扩大会议后,11月杨民奎率部到东区茶院一带活动,赵礼贤担任了杜岙村党支部书记,受命在宁海东区发展游击武装、建立游击区的任务。此后,他选送东区骨干赵加凑、赵洪田、杨贻仁、王作兴等到洪流部队受训,为游击区的建立培养武工人才。1949年2月11日,他以洪流部队受训骨干及带回的五杆枪与数十发子弹为起家本钱,会同赵世利、丁大宏等12勇士,集结在杜岙溪边的圣人殿开会,硬生生地拉起了东区武工队,取名鲁迅部队,赵礼贤本人也改名成陈君。此后,这位杜岙之子率部转战道士桥、茶堂,不费一枪一弹,收缴当地地主的枪支,初战告捷;又赶赴茶院,摧毁柘浦乡公所;趁热打铁,摧毁力洋乡公所,收缴5支步枪。尽管初创时期昼伏夜出,风餐露宿,游击活动十分艰辛,但这支鲁迅部队在东区如蛟龙入海,神龙不见首尾,使敌人颇为头痛。而他们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自己熟悉的区域里灵活转战。此后部队历经学习整顿,人员扩充,活动范围也从山区走向平原、从小村落走向大村落,战力不断提升,影响力也随之增强与扩大。面对顽固的力洋地主庄园与毛屿土顽武装,赵礼贤智勇收枪,首抓叶文,迫其打开叶家大门交枪借粮;又“请”叶慕飞等大户拿出枪支,鲁迅部队从力洋大户处共缴获长枪20来支、短枪10来支。解决了力洋地主庄园武装后,赵礼贤部队的名气更响了。1949年3月,赵礼贤又担任了东区区委书记,率部拔掉毛屿土顽武装,部队由最初的13罗汉发展到130余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部队有两次重要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战斗考验,赵礼贤作为主要指挥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派人开展爱国特捐及钱粮收缴,有力支援西南游击区的部队。后部队从毛屿港乘船转移,与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四支队会师,先编入四支队一大队三中队,后改编为三大队三中队,赵礼贤任政治指导员。此后他一直在部队工作,任过军校教员、团政委等职,直至1983年以副师级离休。 赵礼贤是从杜岙走出来的一位著名的红色人物。他年届九三依然健在,尽管身居齐鲁,但心系桑梓。听说家乡要搞红色教育基地,特汇来钱款以示支持。 是啊,快被遗忘的杜岙呀,我们不能也不应忘记。这里有圣人殿等红色遗址,依然完好;这里有红色故事,传奇精彩;这里有红色的基因密码,更需解读解码。 |
录入:葛艺 责任编辑:葛艺 稿源: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