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传承叫过年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01月28日 09:09:26 |
王凤仙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到了腊八,江南小镇的冷那是湿冷,冷到骨头里,仿佛会把骨头冷散架了。可家庭主妇不怕,为了准备年货脚步匆匆穿梭在大街小巷。记得小时候,母亲早早起床就忙这忙那。过了廿三,她更忙了。晒腊肉、掸蓬尘、做豆腐、做年糕、捣麻糍……样样亲力亲为,有序地安排着。 到了腊月廿九,家家户户案板上响起了剁肉的“砰砰”声。这天母亲动作利索,剁好了肉,一个人包了三大蒸笼的猪肉圆,蒸好。我们五兄妹每人捧着热气腾腾的肉圆,吃得可欢心了。 小时候除夕夜是最忙的,也是最热闹的。贴对联、贴门神、劈柴、谢年、请太公等这些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我们最喜欢干的事。一大早是父亲和大哥“砰砰”“咔咔”的劈柴声惊醒我的。我立刻一骨碌掀开被子起来。院子里已经有一堆柴整齐靠墙堆成了小山,可供除夕和正月烧火。起床后,土灶里柴火烧得旺旺的。 母亲开始亲自做浆糊。舀一勺水烧开,倒入糙米粉,不停搅拌,直到米粉浓稠,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糊做好了。我去搬凳子,三哥去找稻草,只见他手里握着一把稻草,左转转右转转,用剪刀剪一些软的地方,再找几根稻草绕一绕,一把刷子做好了。二哥用稻草刷子蘸一下糙米粉糊刷在门框上,我和小弟递对联、门神,贴上去按一按,那大红的对联,五彩的门神,喜庆又招眼。我看了看,院子的其他几户门口也都贴上了对联和门神。其中对面的一家还在板壁上贴上了“福”,这“福”是倒着贴的,幼小的我感到很奇怪,好好的一个“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问母亲,母亲说,贴福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把福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到了”。我央求母亲明年也要贴“福”,母亲含笑点头答应了。我看着对面的“福”字,“福”也仿佛来到了我们家。 贴好对联、门神,开始“谢年”。“谢年”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是感谢“年”这个神灵保佑全家老少平安度过了一年,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早上“谢年”,下午“请太公”,年年如此。有些性急的家庭“谢年”早在廿五就开始了,村子里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而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除夕夜“谢年”。母亲在灶前准备着谢年的食物——蒸馒头、煮猪头、煮雄鸡等祭品。 “谢年”是比较庄重的。在堂前摆好八仙桌,桌前系着一块红色的桌衣。在供桌前方,放着两只烛台,点上一对大红烛,香炉里插上香,摆上五根年糕、五块麻糍、五只馒头一个猪头、水果等祭品,谢年前,母亲会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们不要嬉笑乱语。我们便老老实实毕恭毕敬地跟在父母后面。谢年时,先是父母双手合十庄重地祈祷,等父母祈祷完毕,再轮到我们祈祷,先拜天地再拜佛祖。此时母亲在一旁念念有词,大概是保佑我们平安健康等吉语。烧了纸钱再放鞭炮,村中的鞭炮声不断,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这“谢年”是村里一年最隆重的祭祀形式。 下午便是“请老太公”,摆上鱼肉等九大碗祭品,点香插烛、敬酒烧纸钱,祈求老太公保佑全家老少平安健康,家门吉庆。祭祀祖宗后,开始热菜,合家围坐桌旁吃年夜饭,我们此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早早摆好碗筷候着。这一餐,父母会给我们每人破例倒一些自家酿的糯米酒,我们个个小脸喝得微红,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我们五兄妹成家后,也把父辈的“年”文化习俗传承下来,贴对联、谢年、祭祖、三十夜打关门炮、正月初一打开门炮、正月初一早上吃素、中午吃年糕……这些习俗都一一传承,只是简化了一些。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守岁是结婚后三十年来一直保留的活动。每年我们都守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起熬夜守岁,在家族群抢红包,互道新年祝福,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屋外鞭炮、烟花齐鸣,为了辞旧迎新,我们也不例外。 正月初一,便是摆五色米碟、净茶等祭祀天地神明,保佑全家一年平安健康。吃过早饭,我们带着女儿回老家向爷爷奶奶问好:“新年好,我给你们拜年啦!”他们笑哈哈地说:“年年拜年,免了吧,免了吧!”公公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女儿的手里,女儿接过红包:“祝爷爷奶奶长命百岁!”每个人脸上的笑意舒展开来。 有人说变化的是过年的方式,不变的是过年的情感。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年”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
录入:葛艺 责任编辑:葛艺 稿源: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