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片:
章奕琳,女,就读于宁海中学高二(11)班,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平凡的高中生。喜爱文学,最喜爱的作家是汪曾祺,最欣赏的诗人是李白,最喜欢的小说人物是丁仪。
宁海中学高二(11)班章奕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遭贬,与友相约林中,不料风雨一阵,几位好友于纷乱中寻避雨处,唯苏轼不紧不急。在佛道儒之深处,觅得成熟,作诗一首,触动万千世人。
何为成熟?佛曰:苦难之后仍守本心,便是成熟。
有人说,齐天大圣终成斗战圣佛。“佛法”约束了他,使他不再意气风发、无拘无束。美猴王本心终被消磨,不再勇敢、不再骄傲。但猴王本是天地灵石,收日月精华而生,他本就是温润而非自满之人。原著描述他:到人间摸爬滚打,才学会了穿衣、说话,习得恶习、人法。孙悟空勇敢而非野蛮,自信而非自大。他本性灵气,自然无拘无束。那么,他在人间学习的“世俗规矩”,又何尝不是其苦难呢?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终于摘下金箍,不被外物所束缚,洗去风尘,重获天地灵气。取得圆满,或许才是他的本心。温润而不温顺,坚强而不坚锐。苦难如同流水,将河床里的石子棱角打磨得圆润,但石子依然坚毅。自苦难中习得处事,泰然自若而不忘本心,方为成熟。
何为成熟?道曰:知天地自然而不强求,便为成熟。
冥冥之中,万物都有各自之法。自然生长、人类进化、社会进步。万物运动,行走于“规律”之间。世事终究难料,但每一件事都是无数“前因”所结之“后果”。不强求,并非不作为。而是在竭尽全力后得不到满意成果的淡然处之。人生总有磨难,但摔倒后不自怨自艾,尽心竭力后肯定自己。“强求”终成“偏执”,最终坠入愤世嫉俗的深渊。知天地自然,则应做好每一件事,“尽人事”之后“以待天命”。知张弛有度,而非一直紧绷,致使弦断而弓藏。懂分寸而不逾越,方为成熟。
何为成熟?儒曰:知任重而行道远,便为成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诸葛亮知任重,所以六出祁山,即使星落五丈原,依旧无怨无悔。孔子之任重,其时被讽“累累入丧家之犬”,依旧游历六国,“知不可为而为之”。成熟,并非知苦难后的消沉,而是知目标之后的奋进。懂得世事之难而不放弃,隐忍而厚积薄发。成熟,是卧薪尝胆后的闻鸡起舞。是与苦难搏杀后的永不放弃。是坚定后的奋进,而不是迷茫中的徘徊。知道目标后咬紧牙关的前进,便为成熟。
苏轼于佛,是乌台诗案中的坚定立场;于道,是数次被贬后的悠然自得;于儒,是无论身处何方的为国为民。他于佛道儒之中,觅得成熟,才得众人钦佩、万古流芳。
何为成熟?行于人间听风雨,便为成熟。
(指导老师:徐彩茹)
◎编辑点评
《定风波》是苏轼最洒脱的一首词,人气极高,精华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心灵的超脱,是苏轼对儒释道精神择取与融合的结果,本文由此引出论点:何为成熟?行于人间听风雨,便为成熟。
论述过程中,设立三个平行并列的分论点:何为成熟?佛曰:苦难之后仍守本心,便是成熟。何为成熟?道曰:知天地自然而不强求,便为成熟。何为成熟?儒曰:知任重而行道远,便为成熟。三个分论点从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解读与诠释,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全文条理分明,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处体现观点。行文不蔓不枝,句式整齐灵活,音韵和谐有力。
扫一扫
聆听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