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片:
何昊轩,宁海中学高三(8)班学生,爱好象棋、篮球、阅读,希望未来能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喜欢数学圆锥曲线的优美、物理粒子碰撞的壮美、化学银镜反应的华美,也对《三体》《哈利·波特》《明朝那些事儿》等作品情有独钟。常常凝视晨曦、落霞、繁星,在幽静的小径上踱步思考,是一个兼有文学情怀与科学精神的高中生。
宁海中学高三(8)班何昊轩
《孝经》有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立身乃行道之本,行道为立身之延。惟潜心于二者,以之为缨,方可缚名誉之龙虎,成一世大彩。
古所谓立身者,悟圣道、明明德、立远志,以安于混世浮沉也。立身而行道,其心正、意诚、身修,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合乎大学之道也。身不立而求道之行,则犹似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可谓缘木求鱼而殆有甚焉。不立身而行道,所行之道必不正。是属也,见欲而忘义,见利而忘道,稍胁之则诺诺而称臣,稍诱之则弃道义于不顾。嗟乎,盖自不立身欤?吾所谓立身者,守仁悟道于龙场,子瞻持道于黄杭,孔丘授道于列国。此三子者,皆立身行己,不为穷困所移,故而能行其道。
古所谓行道者,受命于天,下行于世也。正道直行者,业天下之治尽其谋、竭其力、效其忠、播其惠,持正于庙堂、膏泽于布衣,视厥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雠,求斗水以洗濯瑕秽。此行道者,立身之外延也。所立之身外显于世,以造福音于万代。若立身而耻行道,自隐山林,于世何益?故曰,立身之义,在于行道。古之行道而闻名于天下者,不可胜记。范仲淹直言奸佞之弊,于谦挽大明于将倾,润之守共产而救华夏。是人也,或持正于浊秽,或救国于水火,以行道称焉。
至于扬名,其状稍异于二者。各誉者,龙虎也。倘逸豫怠懈则反噬于身,而若以立身行道为缨,则终缚之。私以为,求名者无名也。初闻,或疑其悖矣。然再念于心,寻例于史,则不复疑焉。凡汲汲于名誉者,其立身也易斜倚,其行道也将失于偏颇。是人也,难静心以成业,难明德以服众,难视远以知著。或行百步,不能万里;或绝小流,止于江河。故曰:求名者无名也。然则何以扬名耶?曰:立身行道,而名誉自至。君可见,屠呦呦之取青蒿,袁隆平之培杂稻,钟南山之抗冠疫。此三子者,方其立身行道之时,未曾虞名,而世人称之,其名扬于海内,耀于汗青,为后之来者所共仰。由是观之,扬名之义,在乎立身行道也。
先立己身,后行道于世,终扬名于千古,此无数先贤之所为也。今人若复其道,明三者之条贯,以立身行道为缨,缚名誉之龙虎,则亦将于茫茫红尘寻一隅栖身,进而栖魂,乐哉!快哉!
(指导老师:王巧飞)
◎总编点评
在很多人信奉“出名要趁早”,甚至为出名不惜出格、突破种种底线的当下,作者就立身、行道、扬名三者之关系展开论述,并给出了自己鲜明的态度,立身、行道是扬名的前提,身不立、道不行,一味求名,反而无名。其论中正,其辞铿锵。尤为难得者,作者虽然用的是文言,但字里行间洋溢着“少年心事可拏云”的奋发意气,洋溢着“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豪情壮志。志得气满,发而为文辞,则沛然可观。且文中所列之古今名人,无一不是我华夏第一等人物,岂非有慨然自许之志?少年有志若此,未来可期。
当然,就论述说理而言,文章也还可以作进一步延展和深化,比如今日所谓之“行道”,究竟是什么“道”,该如何“行”?今日之青少年,该以什么为自己立身之根本,以什么为人生之道义责任?如此,则行文更加丰盈饱满,说理更加充沛透彻。
顺便要说的是,我们一般并不提倡用文言进行写作(但鼓励大家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因为文言终究是“过去式”的文体,用文言写作也属“戴着镣铐跳舞”,功力稍有不逮,就容易陷入“半文半白”“不文不白”之境地。偶尔练笔可以,刻意为之却无必要。
(点评人:宁海传媒集团副总编王海明)
扫一扫
聆听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