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片:
“文字总是可以振聋发聩地给予我新生。”阅读和写作给我以与同频的灵魂和自己的思想对话的机会,常常让我收获精神自治的满足感。闲暇时喜欢摄影,也喜欢漫无目的地散步,感受自然中一草一木的力量,呼吸自由的空气,体察生活的美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我的座右铭。
宁海中学高二(10)班姚心睿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常言秋是思念的时节,风里氤氲的桂花香在脑畔流转,裹挟着记忆深处独属于秋的情愫,愈焙愈浓。
记忆中的秋,是晨光熹微、天气初凉,是鞋底与落叶摩挲窸窣作唱,是陌上桂花清香馥郁。那年我九岁,奶奶是七个九岁那么大,乌黑的瓦檐约莫是八个九岁,而村里的老桂树,听闻是一百多个九岁了。那时,我的世界很小,墙角野蛮生长的青苔,婆娑葳蕤的树影,时而掠过的飞鸟,寄托了我的梦。梦里,小院里支起的小凳,奶奶手中轻摇的蒲扇,爷爷“咯吱”作响的藤椅,头顶是无云的晴空似蓝靛在流淌,耳旁是秋风轻月无枝叶……时光好像静止在秋日午后,给人以错觉,让九岁的我误以为这样的日子还有好久好久,“我要一辈子陪在爷爷奶奶身边。”坐在奶奶的膝头,骄傲地许下诺言。奶奶眼角的皱纹扬起,轻拍着我的肩头,她的眼中映着的小女孩,满面期许,奶奶缓缓吐出的那句“好!”弥散在秋风里,袅袅向远方,也许跨过了山头座座,也许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后来,依旧年年秋风吹,校园里的秋风拾掇着学子们心头徜徉的梦想,波动着那份赤诚的向往。头顶依旧飞鸟掠过,望着望着,我的世界变得很大,大到我想追寻着这飞鸟的足迹到远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桂花香,踏遍会发出不同响声的落叶。在心跃动之时,不觉中,那墙角的青苔已爬满白墙。再次回乡,是爷爷的生日。他那写满风霜的面庞,衬着蜡烛的光焰,许下的愿望是“希望我的孙女能考上好大学,到大城市去”。后来,年年的愿望都如此。梦想,填满了心房,那年秋日的诺言被挤到不知哪个角落,所谓的陪伴,被冰冷的电话线取代,一次次说出口的“没时间”在我与爷爷奶奶,与故乡,与那个秋日午后的诺言间悄悄筑起了高墙,越发难以逾越了。又是一年秋,再次踏上老屋前的土地,青苔似乎爬累了,白墙剥落的墙皮,角落废弃的藤椅,还有爷爷奶奶不知何时佝偻的脊背,蹒跚颠跛的脚步,黯淡苍老恍若树皮的脸庞,他们一日不如一日的听力、视力,连道声思念都添了不易。奶奶的眼眸变得混沌,要挨得很近,吃力地凝视许久,才颤抖地叹道:“瘦喽!”我再也不能在她的眼中看到那个女孩了,无论是九岁的女孩,还是现在立在奶奶跟前,早已高出她半头的女孩。再次支起小凳坐在小院,记忆中的秋冷起白边,笼上晕影,回忆乘着秋风在心头涌动。秋依然是秋,风依然是风,不过当年以为会有好久好久的日子似乎回不去了,当年承诺的一辈子的陪伴似乎无法实现了。
又是一年金秋,又是一年重阳,秋风从远方袅袅归来,也许跨过山头座座。桂香氤氲,思念在轻唤,我踏上了老屋前的土地。没有哪座高墙是无法逾越的——秋风早已作答。
风终会奔向远方,只是勿忘不时归来,携着远方的桂香,为着心深处的诺言。
也愿遍插茱萸,以一樽雄黄酹江月,念往事旧情,于今时奉亲。
(指导老师:郑建明)
◎编辑点评
爷爷奶奶的小院,是“我”精神上的温柔乡和栖息地,爷爷奶奶的爱,是最能带给“我”力量的勇气源泉,但是在乡土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生活环境急剧变换,成长远行与承欢膝下的矛盾,难免带来缺憾以及时不我待的迫切。
本文写作上有三大亮点:一是布局巧妙。巧借秋风串起全文,秋风从头吹到尾,既烘托气氛又寄托“我”的思念。将九岁时的小院和多年后的小院、九岁时的奶奶和多年后的奶奶进行对照,表达光阴流逝无力挽留的惆怅。二是语言唯美。如“记忆中的秋冷起白边……”“冷”是词类活用,营造意境美。如“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桂花香,踏遍会发出不同响声的落叶……”这处概括描写采用诗歌的跳跃式语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三是修辞纯熟。除了运用常见的比喻拟人等手法,“那年我九岁……”一段几个“九岁”,妙用反复进行渲染,“秋风从远方袅袅归来,也许跨过山头座座……”一段则采用烘托手法,将情感推向高潮,可见作者文字功底相当扎实
扫一扫聆听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