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中学高二(6)班潘珂昊
很多人都有过“停滞效应”这种状态。隔段时间,就会被某种情绪困扰,无精打采,身体仿佛被掏空一般,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只想摆烂。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停滞”了,而是要将人生中的停滞,变成我们潜能的蓄电池!
在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中,人的自我意识持续发展一生,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每个阶段是否能顺利通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人若无法快速适应每个阶段转化时带来的变化,就会出现停滞状态。如果此时能够正视和享受暂时的“停滞”,或许能从中找到出口,迎来新的出发。
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人应当学会“知止”。“知止”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适可而止、当止则止,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有言:“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是“定、静、安、虑、得”共同的逻辑起点。知止,则日进无疆,面对生命的“叫停”,停下来、沉住气,重振旗鼓,才能拨云见日,再启新程。
就拿我自己来说,上了高中后,几乎是一放假就会出现不想学习的停滞感,也许与突然暴增的学习压力有关吧。上六休一,回家压根没有学习的兴趣。明明知道自己成绩不好,却又无法在闲暇时恶补一下,这不,第一个寒假就差不多被我浪费了。在大数据时代,也接触了不少负面信息,它们会动摇我读书的信念。怎么办?这个时候,我就宁心静气自我调整,最后终于走出这种停滞状态。
人生中的停滞不一定是被动的,我们也可以用魔法来打败魔法。人生过半的蒲松龄,经历了多次科举落败的打击,终于向自己喊了一次“暂停”。他近乎决绝地把备考的书籍收入箱底,封存起来,用时间和精力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聊斋志异》。释然,和解,重启,有时候就是在停滞阶段完成的。
在停滞中锤炼自己的身心耐受度,通过放缓节奏反思自己的人生抉择,静中待发,止中寻路,才能将人生中的停滞,变成潜能的蓄电池!
(指导老师:葛秀薇)
◎编辑点评
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议论文。作者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停滞,就如何应对停滞状态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停滞中锤炼自己的身心耐受度,通过放缓节奏反思自己的人生抉择,静中待发,止中寻路,才能将人生中的停滞,变成潜能的蓄电池!
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主体部分围绕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人应当学会‘知止’”,引用《大学》“知止而后定……”一句进行理论论证,同时联系实际,现身说法,进行事例论证;“人生中的停滞不一定是被动的,我们也可以用魔法来打败魔法”,用蒲松龄的故事进行论证。最后回扣标题,升华主旨,结构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