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片:
我是胡优,知恩中学高一(3)班的一份子。我喜欢用手指触碰时间的长河,喜欢细数纸页间流淌的光阴,也喜欢侧耳倾听一草一木的歌声。而唯有文字,能孕育以热情,包容以生命。笔墨流淌在字里行间,我想赋予其爱的力量,因为尼采说过:“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知恩中学高一(3)班胡优
高尔基在《母子》中写道:“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它像一条不可测度的浑浊河流,平稳而缓慢,年复一年地不知向什么地方流去。”
每每读到这句话,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一条宽广而浑浊的大河,众生于其间泅渡,不时有人被翻滚的水花卷入河底。生活中并没有神明的救赎,他们无从知晓前方有什么,他们的眼中,唯有一片空白。
而空白,只会被书写以他们的足迹。
空白,既是开始,也是结局。一个人最初诞生于这个世界,什么都未曾带来,人生对他而言,尚是一片空白。而一个人离开,什么也不能带走,死亡于他而言,亦是一片空白。司汤达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于我而言,我更愿意将在人间所经历的匆匆一生称之为留痕。毕竟,世间的一草一木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到来抑或离去而改变。但是,你的身影会走过梦中的康桥,你的灵魂会穿梭于记忆的长廊,甚至,你会停留在那辉煌的史册,谱写一个经久难忘的传说。但是你终究得面对那片空白,等待死亡神圣而又轻柔的降临。或许有人会将这样的一生称为昙花一现,但或许,曾绽放,便难忘。
空白,更是一场没有怨言的等。
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一段让我难忘的对话:
“结尾是什么?”
“等待。”
“之后呢?”
“没有之后。”
“或者说,等待的结果呢?”
“等待就是结果。”
“那,不是悲剧吗?”
“不,是秋天。”
等待或许并不幸运到每次都是双向的奔赴,但等待的出口并不单一,正如幸福的方向从未相同。等待是单方面的事情,原是与被等待的那人那物无关。空白等待着被填满,也正因有了空白,才会演绎出缤纷。正如一张白纸默默承载着或美或丑的形象,而那正成为白纸的价值所在。等待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长久到思妇的泪水浸透了岁月,期盼的眼眸望破了时光。那段岁月必将是一片空白,但其结局,也可能是一片空白,因为生命本是一个欢笑与泪水杂糅的产物,而空白也是如此。可是,谁又能说无限的等待不是无限的希望与期盼呢?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作答:“无数的未知它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纵观过去,我们太匆忙;审视现在,我们太聒噪。我们也因为倾听不到宁静而强大的力量,看不见缄默却厚重的空白。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中写道:“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我们也是如此。我们总是拼命“内卷”,仿佛填满人生,就可以拥有圆满。但我们忘了给人生留白,我们不断地向前,生怕落于他人之后,因而无暇停留,去思考,去省悟,去参透。我们只是被潮水裹挟,人生的空间太过拥挤,没有一块空白。这种人生,是无从落脚的、局促的人生。
人当如风,来之辄去,但拂却一片叶。虽匆匆,但从容。
(指导老师:徐双翼)
◎总编点评
文章之高妙,大抵不外乎“情、理”二字。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皆贵在自然而不造作,不勉强,故能“放怀寥廓”“情见采蔚”。《风之痕》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其难能可贵处也正在这自然上。作者围绕“空白”二字展开的论述,如流水行云,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令人赞叹。
看得出来,小作者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有了比较丰厚的阅读积累,以及相当扎实的文字功底。显然,阅读滋养的,决不止文辞,还有思想、灵魂和心胸,这些都会让一个人的笔下显得从容不迫,从而自成一股“文气”。其目之所及,也不是常人眼里的风景;其虑之所达,也不是眼前的苟且,更有对人生和生命的思索。
正所谓,少年的书桌没有虚度的光阴,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终将会让你明白坚持的意义。我想这才是这篇文章可以给更多的小作者们启示的地方。
略有瑕疵者,“空白”不等同于“留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空白的人生当然无意义,留白的人生才值得我们思考并省察。
(点评人:宁海传媒集团副总编王海明)
扫一扫聆听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