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奇葩别样红 |
——记县蔬果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裘银芳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1-03-22 08:02 |
本报记者 赵燕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打拼,她从一名普通的营业员,埋头苦干,走上总经理的岗位,只为在工作中拾掇快乐,让农民增收,让农业增效,不再让农民为卖果难而奔波…… 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她把一个交易额不到2000万元的蔬果市场,壮大成一个交易额近10亿元的大企业,联接和带动省内外农户150000余户。 正是在她的带领下,蔬果市场不断创新思路,拓展业务领域,建办和扶持了白枇杷、翠冠梨、猕猴桃等一批果蔬基地,为宁海农产品打出了品牌,叫响了名气…… 她,就是县蔬果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裘银芳,一朵开在沃野里的奇葩。 为果农致富奔忙 每年的七月,是全国优质翠冠梨基地——长街镇洋湖村的翠冠梨基地最为热闹的时刻,这时,来自江西、福建、嘉兴等地的省内外客商聚集基地,上门收购优质翠冠梨。 说起这块如今已闻名遐迩的2000亩翠冠梨基地,与裘银芳可真是缘分深厚。2004年“云娜”台风后,裘银芳跟随县供销系统救灾工作组来到长街镇指导灾后自救,在谈到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时,镇农办的干部向她推荐了这片当时只有700亩的梨林。凭着多年的经验,裘银芳一眼就认定了这片翠冠梨基地是一块宝。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利用供销系统的优势,为基地的发展四处奔波,一方面积极为基地请专家指导、提高品质,另一方面又努力牵线搭桥,寻找销路。在她和县供销联社的全力帮助下,翠冠梨基地发展迅猛,短短几年间,种植户从一个村辐射到周边五个村,面积也发展到上千亩。 2006年,裘银芳和蔬果市场指导洋湖村成立了翠冠梨合作社,注册了“登喜牌”商标,并通过不懈努力,在村里设立了“名特优果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条畅通的产供销渠道。2007年,基地喜获中国果品流通协会颁发的“全国优质翠冠梨基地”铜牌,为我市果蔬行业打出了一张响亮的名片。去年基地产量达700多万斤,销路不用愁,价格更是全省最高。 让宁海的果品在市场上增强竞争力,让果农致富增收,这是裘银芳最大的心愿。除了长街的翠冠梨基地,几年来,裘银芳和她的蔬果公司还积极帮助扶持一市白枇杷、胡陈水蜜桃等果品找销路、拓市场。去年5月15日,在县蔬果市场举行的宁海第三届名特优商品博览会开幕式上,全国果品流通协会秘书长鲁芳校先生授予“宁海白”枇杷和胡陈乡“梦鼎”水蜜桃两块“中华名果”的牌匾。 为农产品流通吆喝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深谙市场经济规律的裘银芳意识到,要想宁海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卖上好价钱,单凭果品多了,果质好了还不行,还得会吆喝。为此,她充分发挥市场自身优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在上海、杭州、嘉兴等地开设名优农产品销售专区,为实现农产品购销的大市场、大流通和创新流通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0年1月,宁海名特优商品购物中心上海分中心在上海黄浦区半淞园街道开张,购物中心“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货架上,望海茶、宁海土鸡、紫番薯、高山笋干、前童三宝、胡陈洋芋、长街蛏子、旗门青蟹、凫溪香鱼、大佳何对虾、脱脂黄鱼等知名的宁海菜篮子商品几乎被“一网打尽”。 为了这个中心的开张,裘银芳整整在上海呆了半个月。她说,“宁海的一些菜篮子龙头企业在上海有代销点,但各家企业各自为战,没有打响宁海农产品的整体品牌,市场拓展效果不太明显。现在我们以地方产品购物中心的模式,政府搭建营销平台,集聚全县的名特优农产品,形成品牌效应,能更好地开拓市场。” 随后,在她的努力下,上海购物中心又加入了黄浦区半淞园街道工商联分会,成为我县名特优产品尽快融入长三角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期间短短六个月,中心销售额就有千万元,其中进世博园销售就有320万元。 |
录入: 罗孙志 责任编辑: 罗孙志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