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人”的岁月 |
潘国贤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5月29日 10:20:46 |
1964年8月,响应“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我县首批“知青”一行80人,分赴东乡前横公社(今属力洋镇)4个大队(今称村)去做农民。其中10人(6男4女)安置在杨家大队(今港下杨村)。学友袁东、金林二人就落实在这个村庄。 1978年,政策突变,成为“知青”的历史转折点,下放知青都可返城安排工作,结束十四年的“下放人”生涯,开始奔向新的生活。 但是故事并非就此结束。 学友袁东与我同一届在1959年毕业于当时的“象山县宁海人民公社城东小学”。他在校各方面表现很优秀,因父亲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上“右派分子”,连累他失去了升学机会。 袁东刚满18岁,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下放了。袁东人高力大,心地善良,干活舍力,不爱计较,乐意助人。袁东到杨家后,很快学会农活,不论是扶犁打耙、挑担、种田割稻、摘棉花等等,都是领先者。 当时大队农机具修理不方便,袁东干脆把家中的铜匠担搬来,施展一身好手艺,打稻机、喷雾器维修,碾米机、抽水机管理均由他一人担当着,如有小零件损坏,他就自制配上。他还利用碾米机碾甘蔗,制成糖水熬红糖;利用柴油机牵动微型发电机供电,为社员婚丧大事照明之用。碰到下雨天休息时间,经常为村里群众焊洋油灯、配钥匙、补镬、磨刀、砺沙锲(镰刀)、敲白铁、打钢钎等,从不收受分文。 城里“下放”来的袁东让杨家人服了,杨家人对“下放人”的偏见也自然消失了。1970年,袁东当选为杨家生产队会计,兼负责植保工作。 1969年,袁东同下放来的姑娘李华恋爱,在杨家结婚成家。1979年9月,大家都回城工作,袁东被安排到国有企业县豆面制品厂,他仍以当年“下放人”的劲头,苦干实干努力工作,不久当上车间主任、副厂长,处处以身作则,为该厂作出了很大贡献,得到一致好评,年年被评为县或局级先进工作者。1983年袁东入党,他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后一直干到工厂转制才退休。 袁东至今不忘杨家人,每年像走亲戚一样去几趟,如有村里的人到县城看病住院,夫妻俩总是带钱带物去看望。袁东还有个良好习惯,坚持写日记,令人钦佩。他还多次感谢我,说他下放时,我送过他《唐诗一百首》和《宋词一百首》二本书。他还鼓励我多写日记,不要忘记文化学习。 袁东的妻子李华,根正苗红,父亲又是国家干部,她是主动报名要求下放到农村去的。在杨家劳动工作都表现突出,当年加入共青团,第二年就当上妇女主任,后来又作为“知青”积极分子代表,经常到各个学校动员发言。1970年,李华还出席了“浙江省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 学友金林小学毕业后,接着在民办初中读完书,不久被县食品厂招收为学徒工。按规定,学徒工期满一年半可转为正式工,但正巧碰到“下放”运动的潮流,他也被卷入了,转正一事因此搁浅。 金林能吃苦,实干,办事细心谨慎,到杨家也很受社员欢迎。他感到虽然吃饭不成问题,但伙食比较单调,于是想到了出港打点鱼来改善一下伙食。金林同4个社员商定,他带头出资40元,其他每人出资20元,到象山买来丝绫网,利用晚上时间,借用大队小船划到胡陈港外洋撒网,抲些鱼、虾、蟹等。那时捕捞还容易,经常会收获不少。金林把海鲜分给自己和社员,如有多余则担到长街去卖。虽然自己辛苦些,但大家得实惠,社员也满意。 1970年,县里寄来一份招工表格到杨家,指定金林到县运输公司工作,结果被大队卡住不盖章,说他家庭成分不好。金林没有为此失望,仍然安心呆在杨家,不久与杨家一个姑娘恋爱结婚,作好了在杨家生根落脚的思想准备。 1978年上半年,生产队指派金林去参加建设胡陈港筑大坝工程,还当上了小组长。当时,杨家有一批甘蔗种,船运路过胡陈港筑坝施工地,无法通行,只能换船才可以运走。金林得知消息,急生产队所急,连忙到指挥部求助,指挥部立即调船顺利解决。事后,金林受到杨家群众好评。当年9月,金林回城,被安排在县建筑公司工作。 去年年初,我约袁东、金林学友到他们的“第二故乡”走走。我们一到港下杨村(杨家),首先去看当年他们居住过的“石头屋故居”,居然还完整存在,我好像是发现珍贵文物一样,心情很是激动,连忙拍照,然后一一追寻“下放人”的足迹,村里村外踏了个遍。遇到村人时,村人都热情相待,这家请你尝尝自家的柑橘,那家请你吃吃自家的海鲜……这种浓厚的乡土情,淳朴的民风,非常可贵,令人难忘。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