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前童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4月29日 09:15:56 |
韩兵
千年古村前童,北依梁皇山,南临白溪水,塔山和鹿山点缀东西两侧,是一座山环水绕的江南集镇典型,也是浙东地区保存完整的一座具有浓郁儒家文化色彩的村落。 水是前童的灵魂。清澈见底的白溪水由渠入村,家家绕水,户户贯流,虽非水乡,胜似水乡。溪水清清的,亮亮的,自由地游走于小村古巷,熟门熟路,无拘无束。前童的先民们根据道教的循环回转哲学,建造出这一巧夺天工的八卦水系,要让溪水从三个出入口进出,还要保证全村一千三百多户居民门前有活水挨户环流,古人的非凡智慧就在这溪水的轻声叮咛中熠熠生辉。几尾锦鲤仿若空游,在溪底浓绿的水草间若隐若现,那腰身随意地摆动,摇曳出些许柔软。懵懂的鸭子一边上岸,一边理择自己的羽毛,碰到陌生的目光便一阵喧嚷,仓皇远去的时候丢下一串串慌乱的小脚丫。 阳光明晃晃地,从两旁几欲合拢的屋檐穿进,洒在窄窄的小巷中,好似用泛黄的宣纸,修裱着一幅流传了几个世纪的古画。百转千回的石子路,将古村小心翼翼地封存。两旁斑驳的木门悄悄掩着,门楣上的对联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风吹雨打,苍白了底色。看着砖缝间生出的青青碧草,望着屋顶上升起的缕缕炊烟,你会好奇门里的人家究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鞋跟叩问着心跳,在这古旧的长巷深弄里走走停停,蓦然回首,两旁高高的老墙泥灰剥落,犬牙交错的屋檐只剩下一条窄缝,仿佛历史绵延的呼吸,连同小路旁涓涓的水声,人便渐渐地陶醉。 前童村经历了780多年的栉风沐雨,为今世留下了1300多间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青砖、黛瓦、白墙,古朴而不失精美,如水墨画一样典雅灵秀,为悠悠古村平添一抹空灵的姿彩。群峰簪笏、职思其居、明经堂、大夫第、欣所寄……光听听这些名字,便能感受到岁月的悠远与醇芳。世代童氏,以耕读诗礼为立身之本,村中的建筑,无不体现了耕读传家的思想。淳朴清新的青瓦灰墙,高低错落的鱼鳞瓦面,古色古香的木质门窗、骑楼、花窗、门廊、地砖均是一派儒家风范。童氏先人将对儒学的体念和对人生的思索刻在古宅的角角落落,用以垂教后辈子孙。对称式的马头墙上有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的墙额,墙尖塑鱼化龙,门廊穿堂嵌五福寿,正方窗棂刻朱子家训;在曾出过童本植等三位秀才的职思其居中,刻着“量入为出,礼言周匝;勤俭成家,唐魏足法”的治家格言……这些治家理族、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体现了儒家文化在家族建设中的全部要理。老宅的石花窗没有一扇是雷同的,它们大多已斑驳黑褐,窗雕宝瓶、蝙蝠、祥龙、鲤鱼等图案;中堂两边的廊柱上雕有倒挂狮子、凤鸣朝阳等饰物,与梁上的小鹿、鹦鹉等饰物配合默契;镂空的人物图雕,衣袂飘飘,眼角之间含着神采。这些无言的祥瑞,刀工圆熟,细腻精巧,让你透过厚重的过往,一眼就可望穿当年的繁盛与富足。 夜色柔柔,一盏花灯静静地悬在廊下,纸是朦胧的,流淌出淡而暖的回忆。每一寸都是光,每一寸都是美,比秋声黄叶更远。反复流连于前童斑驳高耸的院落,那些古居的祖上,也曾殷实辉煌;青砖铺地的庭院,也曾熙熙攘攘;几可跑马的厅堂,也曾张灯结彩。如今,格局犹存,物是人非,锦衣玉食已是梦中景象。于是,不得不慨叹时间的深情而隽永。煌了一切,又消磨了一切。一千年之前的月色,如今夜般明亮,一千年之后的月色,是否会如今夜般动人,眼前的事物,还能经受几多时光的消磨,身边牵着的手,能否走到地老天荒? 寻常巷陌最打动人的,便是日常生活。溪边的妇人用力敲打着洗衣的木杵;拎水的老太太缓缓走过,脸上的表情,是无法模仿的安详;简陋的豆腐店里洒满阳光,店主在阳光下枯坐的身影如同一尊千年的佛像;放学的孩童,在晒了一天的白被单下嬉戏……时间在此流动而不凝固,仿佛温柔地拐了个弯,就渐渐地慢了下来。没有周庄的招摇,没有西塘的热闹,没有乌镇的浓郁,没有南浔的繁华,前童只是一座村落,闲适、淡雅、原汁原味,让你在浮华中寻得一处素朴,在喧嚣中觅得一份宁静。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