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新故事(下)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6月20日 09:29:13 |
文/胡琦 乡村建戏台的新时尚 在茶院乡下王村,村中的祠堂正在重建,其中还有一个新建的传统木结构戏台。近年来,在宗祠修缮和重建中,新建传统戏台的现象,在我县各地已有不少。现代社会一般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新戏台,传统木结构建造的戏台已很少见。一方面建造传统戏台仅靠技艺高超的老木匠和雕刻匠师,这种手艺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雕工繁复,需要花费很大的一笔资金,所以农村中很少新建传统木结构的戏台。 茶院乡下王村王氏宗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村里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对这座宗祠进行整体重建。村民王连江被推选为工程的监工,负责的老王几乎就在祠堂里安了家,心思都在宗祠里了。“原来的宗祠很小,新建祠堂规模大了很多,为了让宗祠显得庄重大气,又有传统特色,大家决定新建一个传统的戏台,之前有周边村庄也新建了一个,非常气派。”王连江告诉记者。 茶院下王王氏宗祠新建戏台 在王氏宗祠,记者看到整个建筑构架初具雏形,戏台仍在脚手架中犹抱琵琶半遮面。进入戏台后,可看到整个螺旋形的藻井已经完成。负责戏台建设的木工师傅正紧锣密鼓劳作,如今戏台已进入装饰构件的制作阶段。宗祠重建的整个工期需要近3年时间,而戏台更是其中精雕细琢的部分,据介绍,往往在木结构完成后一年,才能开始上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宁海古戏台大致分庙台、祠台和街台三种。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台,庙台如城隍庙、西店石家崇兴庙、深甽清潭双枝庙等16座。其余100座都是各村各姓宗祠内的戏台。可见,在宗祠内建设戏台的潮流,曾风靡一时。而这种潮流如今随着古戏台保护的重视,和我县古戏台品牌的打响,重新回到乡土。 据县文广新局统计,10年前,各地古戏台维修比较多,而现在县内各地新建的也逐渐多了。这是传统戏台藻井建造技法,在濒危中努力生存的典型现象。近年来,我县新建传统戏台的地区,还有岔路镇东山村章氏宗祠戏台,胡陈乡大赖村赖氏宗祠戏台,西店镇海洋村邬氏宗祠戏台,一市镇武岙村宗祠戏台等。 梅林街道岙胡村胡氏宗祠古戏台 戏台建造潮流的兴起,前提是必须有工匠。会制作木造藻井,是戏台的关键所在。这项老技艺如今在我县,仍有一些传人。在我县从事该工种的木匠,至少在50岁以上,而他们中大多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学木工。如2013年建造的岔路镇东山村章氏宗祠,把作师傅王世春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在各地,已经有多座藻井出自他的团队之手。 木造藻井是一项繁杂的装饰技术,工艺非常复杂。宁海传统戏台藻井大致有螺旋式、聚拢式、层缩式三种形式。其中以螺旋式藻井难度最大。而建造时,这项复杂工程大都没有图纸,一切都在老木匠的心中。由于戏台藻井高度较高,工匠们就得站在脚手架上做针线活,还要分毫不差。 戏台藻井建造 简单来说,木造藻井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成,不用一根钉子。工匠们先是根据戏台大小确定圆周,包括上圆周和下圆周,然后根据上下圆周均分确定膨骨,也就是层层上叠的木构架,膨骨一般有8根和16根之分,就是将圆周分成8份或16份。最后做昂头,即为藻井顶。取下部圆周直径四等分,确定分点。以直径和分点确定三条垂直线。在三条垂直线的水平位置上确定圆形面膨骨上的相应昂头位置。昂头厚度一般为2厘米左右,根据材料和装饰繁杂程度确定昂头数量。确定了膨骨和昂头后,工匠就根据其上下大小比例建造藻井了。至于藻井的装饰则根据师傅的技艺及建造方的资金来定,采用朱金漆木雕及彩绘工艺,将戏台藻井装扮得富丽堂皇。 随着新时代的渐进,传统的木匠师傅也融入了新的审美观,藻井比过去规模更大,也更精细。目前宁海各地活跃着10多支古戏台修建工程队,有工匠师傅100多人。2014年,宁海古戏台建造技艺已入选宁波市非遗名录。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