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若溪,就读于宁海风华书院高三(2)班,爱好文学与写作,爱看电影和脱口秀,喜欢听说唱和摇滚,性格外向活泼,梦想变成一只每天晒太阳的树獭,曾获中学生语文报杯征文比赛全国三等奖,浙江省“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二等奖,宁海县征文比赛一等奖。
扫一扫聆听美文
风华书院高三(2)班李若溪
也许只有留下风流韵事的诗人才被称为文人墨客,也许只有纵横四海的才能成为逍遥侠客,但只有离乡千里的人,才能深谙家乡的意义。
少年人渴望远行,想离开平凡的小城,去一切与家乡截然不同、充满机遇的远方。
那是怎样的远方呢?是孩提时黑匣子里悠远而动人的画面,那里明亮、丰满如昆明,那里的四季氤氲着鲜花的清香,透亮的水仙,娇艳的海棠,顺着篱笆肆意生长的月季,季节在那里的界限并不分明,空气总是湿润又温暖,一件单衣可以陪一个人走过四季。
然而家乡的四季,寒冬酷暑,夏日的空气裹挟着一股沿海城市特有的飒爽劲风烘干后的热意。常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家门前的枣树也不知陪我过了几个春秋,我熟悉树干的纹理与脉络,也知道踩上哪一块篱笆可以摘到最高处的枣;我知道冬日的北风吹过之后,小小的凉风吹来,会吹出一阵淡淡的枣花香,远方来的麻雀会啁啾着筑巢,歌里唱着一个个眺望晨光的白日;我知道通红的太阳会在盛夏的枣树茂密的枝叶中穿梭,投下的斑驳光影在蝉声里不眠地舞着,浓绿得使人动情。寒来暑往,它的枯荣里也会有我在树下踩的脚印和摘走的第一颗青枣吗?那些想象中跃动的花儿不在远方,只在当年的门前。
远方也是吹到城市中心的穿堂风,红灯后有看不到头的车辆,外滩大桥上游人熙熙攘攘,亮着霓虹灯的钟楼与游船在黄浦江上映出斑斓的颜色,平静的大海在一瞬盖过城市的喧嚣,这里的一切都属于城市。
无论仓促奔走还是安身立命,我始终只是这城市的过客。
午夜梦回时,我还是会想念,那涌向低低的天际的居民楼和紧紧挨在一起的小小的家。我可以站在阳台俯瞰两幢房子间的街景,听风把彩色的被单吹起哗哗的响声,也可以在路边亲自拥黄泥和沙尘入怀,小区里的孩子吵吵闹闹,滑板车的声音嘎啦啦地从道地这一头响到那一头,而这一切都在妈妈一声“吃饭了”的呼声里戛然而止。
炊烟慢慢渡过青山,异乡的冷雨汇成了家乡轻盈但有重量的云朵,他乡痛快开放的锦花里可以看见柔软细碎的枣花,人潮汹涌的都市里可以听见小城温暖的喧闹,从清晨到深夜,从早春到凉秋,他乡的景物呼啸着跑远了,家乡的日子却热腾腾地藏在心里,在心里袅袅地升起。
(指导老师:吴秋颖)
◎编辑点评
文贵乎情。情动而辞发,则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面上多写景,实际上胜在了一个情字。
情无高下,却有深浅。全文在远方和故乡忽此忽彼的时空切换中,传递出羁旅怀乡的诗意惆怅以及对于精神故乡的追索。其意高远,其情缱绻。
文章在写作上给人以极强的画面感。定点聚焦,细细描述家门口的枣树,犹如一幅风景写生小品,浓缩了家乡的四季。描写远方,则选取了吹到城市中心的穿堂风,红灯后看不到头的车辆,外滩大桥上熙熙攘攘的游人,黄浦江上的钟楼与游船等意象,寥寥几笔大写意。午夜梦回时,想念居民楼和紧紧挨在一起的小小的家,热腾腾的烟火日子,又如同一部加了滤镜的怀旧老电影。
全文语言如诗歌般凝练,轻灵,唯美,读来有如漫步云端,浪漫飞扬。然,胸中若无些青春意气,心头若无些家国情怀,也是断难有这般氤氲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