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9-16 09:25 |
三 与别处不同,宁海人的中秋节并非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据说,将中秋定在八月十六有着好几个来历。其中之一是因为台州临海一位叫秦鸣雷的人,他在嘉靖二十三年中了状元。这个人对于父母极为孝顺,每逢节日,都会为双亲精心备上各种美味佳肴。秦鸣雷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因为中秋节正值八月十五,母亲吃素的日子与自己节日尽孝的意愿发生了冲突,于是他便将中秋推迟了一天。后来,又逐渐成了当地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末方国珍起事,在台州称帝。他的母亲周氏笃信佛教,初一、十五必须吃素,于是,为了让母亲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他就将中秋改在了八月十六。与两个孝子的传说不同,第三个说法是与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这一年,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一举大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相沿成俗。 这些传说都源于台州,宁海历史上属于台州,风俗延续也是自然。但不管这些传说是不是真实,或者中秋是八月十五还是八月十六,或许都不是最紧要的事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这一天全家人能够合家团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民间,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除了月饼,在中秋这一天,宁海人还有自己的民俗美食。比如白馍糍、印花麦粿、烊糕等。其中以印花麦粿和烊糕最具特色。宁海民谣说,“八月初三树头敲,八月十六吃烊糕”,这里所说的“树头敲”,指的就是印花麦粿。做印花麦粿有多道精细工序,最后一道工序是,将半成品嵌到刻有花草字画的木制麦粿印中,按实压平,再翻过来往桌子上轻轻敲出,所以叫做树头敲。“烊糕”也叫“方糕”,是用浸过的米和黄豆用石磨磨出来再蒸的。经过特制的磨粉方式和特色的蒸法,宁海的烊糕就具有独特的风味。 无论是月饼,烊糕,还是其它,这些符号性的东西,在中秋这一天,都承载了人们最朴素的情感。在这一天,居住在各处的人们,都会注视着天上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月亮将身处不同空间位置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家乡、亲人、友人、故人,人们想念着他们,也祝福着他们。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贴士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头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