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高级检索
 
但愿人长久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9-16 09:25

  张即 整理

  一

  我们的节日,似乎都是和食物联系在一起,比如提到端午,我们会想到粽子,提到冬至,我们会想起汤圆,提到中秋,自然便会想到月饼了。

  中秋节吃月饼,可能源于某种象形意义。这一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的,所吃的食物自然也是圆的。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圆形有着美好的寓意,圆满、团圆,都是人们最喜欢的词语。人们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生。除了形状,月饼上还会用模子印上各种精美吉祥的图案,月宫琼楼、嫦娥奔月、缠枝花边,这些图案似乎在告诉人们,月饼不仅仅是食物,也是一种文化。

  据说,月饼起源于唐代,究竟因何而来,各种传说说法不一。但不管它是怎么来的,它一直都是中秋最为重要的符号之一。这些年,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月饼的态度发生了某种改变,它的象征意义似乎更大于它原本的食物的身份。它就像一个潜伏者,人们可以在几乎一年的时间里淡忘它,可一旦到了中秋这个节庆的当口,它就突然现身,出现在馈赠亲友的礼品或者中秋聚会的餐桌上。

  因为月饼的这个节日特性,大多数食品厂平时是不生产月饼的。就像宁海的草湖食品厂,平时做的都是别的食品,可一旦到了中秋临近的日子,工厂便开始加班加点做到整个中秋结束。而就在这中秋前的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它可以销售18万斤左右的月饼。由此可见,在中秋期间,月饼扮演了怎样的重要角色。

  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说自己不喜欢吃月饼。在中秋市场上出现的这么多的月饼,最后到底多少落到肚中,无人知晓答案。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回忆起当年吃月饼的场景,他们对当年月饼的美味记忆犹新。但这种记忆并不可靠,它未必说明以前的月饼有多好吃,而是因为获取食物的艰难,让这种记忆弥足珍贵。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月饼保留着一份热爱食物的朴素情感。在南门的一家月饼店,只生产一种月饼,每个人只能限购两筒。尽管条件苛刻,但月饼厂的门口每日都排满了人。人们等上几十分钟或者几个小时,只为了品尝那个外面裹着瓜子仁、里面布满芝麻香味的月饼。

  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的人不但可以很方便地买到月饼,还能很方便地制作月饼。他们购买制作糕点的烘焙设备,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月饼。这些设备并不昂贵,制作工艺也不是特别复杂。和皮醒面,包馅压模,刷油烘烤,自己在家里忙得不亦乐乎,除了自己和家人吃,还可以送给亲戚朋友。这些月饼既包含了美味,也包含了浓浓的情感。

  前些年,月饼的形象似乎有些被妖魔化的味道,天价月饼、黄金月饼,它似乎成了被一些人利用的某种工具,而非食物。现在,它原本的面目正在被逐渐还原,这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进步。

  二

  苏东坡在密州做太守时,有一年中秋,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思路泉涌,最后挥笔留下了那首史上最有名的中秋词。和苏东坡一样,许多古代诗人也都曾在中秋写下过千古名句。对于诗人们来说,月亮可能是最能激发他们灵感的物体之一。据说,在整部《全唐诗》里,与八月十五中秋有关的诗歌有一百一十多首,可以说,在中秋赏月作诗,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规定动作。

  据说,这个中秋赏月作诗的传统是源于唐朝。那时,文人们都会聚在一起赏月,赏月外,大家也即席赋诗作词,三五人相约,登高临赏,以酒娱情,以诗增兴;限时限韵,以一炷香为限,联诗联句,或拆字作诗。先推一人为令官监酒,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最后由令官仲裁,输者或违令者必须“饮满一大杯”。

  对于这样的场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有过详尽的描述。贾宝玉等人以“悲、愁、喜、乐”为引,作行酒令;女眷则以“海棠”、“菊花”、“桃花”为题,插香为限,或诗或词,以及五花八门的行酒令来增添游园、赏春、赏月情趣。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需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样的文人传统,在现今的宁海依然有所延续。每年的中秋佳节,来自宁海跃龙诗社的一群诗友便会相聚,摆月饼、水果,以茶代酒,先是赏月,继是集句。由一人抓阄领头,出七言二句,须关联“月”、“中秋”字样,并誊写在板上,接龙者按同声韵续诗二句或一句,依次类推,少至八句,多至数十句者,往往是边构思边举手,稍一迟疑,就会让别人领先了,又得重新构思,直至韵脚抢光。其次是击鼓传花,以鼓点止处为限,未能传下者须作诗一首,或唱歌一曲,不能为者罚一大杯。诗作必须是自己的作品。唱歌的最热闹,有京剧,有越剧,也可以唱现代流行歌曲。

  这样的中秋聚会方式,既是跃龙诗社一班诗友的个人情趣,更是中国传统中秋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1] [2] 下一页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文峰论坛最新帖子
文峰论坛最热帖子
  新闻推荐:
·云顶看风电
·但愿人长久
·“将”还是老的辣
·惊奇!人和蜂窝和谐相处半年多
·一男子的血汗钱打水漂
·中秋节前有几天云淡风轻的日子
·行人闯红灯,城市之痛
·真情服务 回馈社会
·我县党员干部收看先进人物访谈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专题进修班开班
  图片推荐:
我县志愿组织增添新力量
真情服务 回馈社会
“将”还是老的辣
惊奇!人和蜂窝和谐相处半年多
闯出一番新天地
高压电线下地工程稳步推进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