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如歌 |
——宁海传统民谣拾掇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6月01日 10:39:42 |
文/胡琦 说起传统民谣,当下似乎只能从老一辈人的口中略有耳闻,那顺溜的语调让人倍感乡土的亲和。或许我们曾经吟唱过这些民谣,伴随我们经过人生中最童真的岁月,但如今这些民谣却在我们记忆中留不下片言只语。 传统民谣不仅饱含着农业时代的生活风情,也折射历史变迁、时事风云,人们的生活情感尽融其中,无论是在语言艺术的体现上,还是人民群众情感的传达上,传统民谣都有着不朽的美学价值。 在宁海这座千年历史的城市里,那些记录着过往记忆的民谣,大多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儿童节,不妨让我们再去吟唱那些似曾相识的民谣,去回味乡音里的泛黄时光。 一 宁海民谣的乡土神韵 民谣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语言质朴平易,不用华丽的词藻来雕琢修饰,妇孺老幼都能朗朗上口。民谣虽小,但可以从中窥见世道人心,反映一时的社会风尚和舆论趋向。《诗经》中的《国风》,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民谣专集。除此以外,散见于各种书籍中的民谣代代皆有。 民谣的载体往往就是方言,方言的特色也常常体现在民谣当中。宁海地处吴语太湖片与台州片的交汇之处,宁海方言除岔路镇以南归属吴语台州片外,基本归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由于我县比较复杂的行政建制历史,使得宁海方言内部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北部以西店话为代表,接近宁波话;中部以城关话为代表,是比较正宗的宁海话;南部以桑洲话为代表,接近台州话。宁海方言词语古朴又现代,既保留一定的古音词汇,又糅合进了一定现代化词语和普通话词形,不少词语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宁海方言存在北中南内部差异,但境内人们在交流通话方面并不存在很大困难。 宁海民谣产生于传统民俗文化基础之上,内容丰富,是宁海历史文化的“有声历书”,也是千百年来群众口口相传方言文化,是老百姓所喜爱的口头文学,展现多姿多彩的人文历史面貌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前人的生活情况和思想信息,还有更多可以考证挖掘的民俗文化信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县在解放后首次对全县民间文学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在全县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经过严格普查挖掘筛选,将本地故事、民谣和谚语汇编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海县卷》,其中精选民谣181首。 2007年,出于对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并于翌年集成出版《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其中我县18个乡镇(街道)都有单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野调查汇编集,各地民谣也纳入各地民间文学调查的内容。 两次全面系统性的民谣搜集,及时地保留了各地濒临消失的民谣。由于普查中的调查对象几乎都是老人,第一手的民谣语音资料皆是由老人口述。有些民谣还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如猜拳、数髅等。这些民谣的吟唱者不仅对民谣中的人事物熟悉,并在方言上也保留了纯正的发音。这些民谣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形式短小、用字精炼,是当时人们借以抒情言志、表达思想、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论我们的时代如何变迁,只有乡音无改才能够真正传递我们乡愁的精神内涵。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