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老字号 |
张即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8月17日 09:02:05 |
五 对于很多经历过物资匮乏时代的人们来说,童年上下学时用艳慕的眼光看看小店木质柜台上的那一排排雪花膏瓶,是共有的经历。云片糕、桃酥、豆酥糖……瓶子里这些包装粗糙的美味他们平时鲜有染指的机会。 早在清末民初,宁海的糕饼糖果制作就已经名声远播,糖果也对宁海人的人生有着特殊的寓意。结婚时男方给女方送上“梳头包”、“请舅包”,里面包着的就是油煎枣、绞子糖、桃酥等五色果子,为了讨个好彩,这些糖果往往会取个比较好听的名字——“状元糕”、“钱饼”、“仙人糕”。过年时节,亲友拜岁来访,奉上冻米糖、炒粉糕、芝麻糖,则是应有之义。 经历了公私合营后宁海民间的糕饼作坊字号都已不在,而贫穷和物资匮乏也让糕饼成为那时的奢侈品,普通人不敢问津,让很多老手艺人的技艺日渐荒疏,但是百姓人家对美满婚姻的祝愿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永恒不变的,碰到婚姻大事,哪怕经济再拮据,总会买上几斤糖果待待客;过年了,则自家动手,手碾脚踩刀切,打上几个饼干箱的年糖。这些传统的手艺,通过民间的手口相传,依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草湖南塘现烤店 王林章祖上就做过糕饼,1983年,从宁海食品厂离职的他和妻子范郡芬开办了草湖食品厂,这个只有七八个工人的小厂聘请了宁海食品厂退休的老师傅徐成昌,在当时,他被认为是宁海糕点糖果做得最好的,又以豆酥糖尤为知名。 根据老一辈的人讲,好吃的豆酥糖特点是整而不粘、脆而不散,吃时不能用力抓、大口吃,打开香干大小的纸包,要轻轻一层一层揭,这薄薄的一层绝对不会碎,但是一入口即刻就化为豆香扑鼻的齑粉,回味无穷。 范郡芬那时就跟着徐成昌老师傅学艺。传统食品的制作,非常繁复和考究,尤其是豆酥糖,没有亲身制作过的绝对难以想象。仅仅最后的制糖阶段,要把糖擀成比纸还要薄的糖片,撒上豆粉,折叠,擀平,再撒上豆粉,折叠,擀平,如此反复多次,到最后做成的豆酥糖糖皮厚薄均匀,粉质细腻,层次感非常分明。 宁海的豆酥糖手艺源自慈溪一带,以至于长期被称为“三北豆酥糖”,但自三十年代起就风行沪杭甬一带,口碑不输慈溪的同行,手艺自有独到之处。 六 在童湘锋的童年记忆里,每年七月半前,村里的主妇们都会把收摘下来暴晒过的“六月豆”装进酒埕里,妥帖地放在屋角、床下。除了偶尔抓上两把炒个盐炒黄豆给丈夫下下酒或者堵堵孩子的馋嘴,她们轻易不会打开这个酒埕——到了过年,这些豆子是要用来做豆腐的。 师傅正在制作豆腐 梁皇山麓的前童人,自1233年童氏始祖迁徙而来,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读传家的生活,近800年的繁衍生息,让他们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而豆腐和豆制品,则扮演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主妇们挎着竹篮去买菜,首先光顾的就是水作摊,空心腐、香干丝,是炒面炒年糕必不可少的配料,而一盘红烧豆腐,则是村里人飨客最为重要的一味。 临近过年,家家户户则会把珍藏了半年的豆子倒出来做豆腐,家里没有石磨的,就会到邻居家去磨,经常一户人家的道地里围着好几户人家。做好的豆腐,不仅是重要的年货,还福谢年时,在供桌上奉上大大的一方豆腐,还是尊祖重礼的前童人对祖宗先人表达敬重的重要方式。 童湘锋就是在前童的汩汩水流声里出生、长大的,豆腐、香干、空心腐的味道伴随着他的孩提、求学、工作时代,直到外出闯荡,始终没有厌倦。前童人家家都会做豆腐,童湘锋家,则称得上是豆腐世家,太公童宏会在清末民初就开着“元记水作坊”,1956年公私合营后短暂关闭过,1960年,在供销社上班的父亲童铁策又恢复了豆腐作坊的生产,算起来,“元记”的字号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 2001年,童湘锋放弃在外经营的生意,回乡创办了天河食品厂。家乡蕴藏着的旅游潜能,让他决定承续前童人传统的水作手艺,让豆腐、香干、空心腐这“前童三宝”绽放新的生命力。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