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街边小吃做成大品牌 |
宁海麦饼:走在“赶考”路上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6月15日 09:14:45 |
美食魅力成就品牌实力 记者曹维燕 图为开在天一广场的“家乡故事”。(网友“华庭天籁”摄) 近日,在宁波天一广场区域,一家主打宁海麦饼的店铺“火”了。宁海县县委书记褚银良,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林坚,副县长范建军等领导到现场为宁海麦饼吆喝,向市民推介这一宁海地方传统小吃,让不少人诧异麦饼的魅力,而麦饼作为宁海当地一道传统小食,正尝试着从小村庄中“跳脱”,向大都市进军。 一辆小三轮,一个煤炉子,在宁海当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麦饼摊是组成当地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也成为不少人谋生的行当。在宁海东站卖了十多年麦饼的潘阿姨,便用这份小行当支撑起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一个麦饼五块钱,一天能卖掉四五十个。”潘阿姨告诉记者,一年有个稳定的收入,但是每天起早贪黑,也相当辛苦,特别是冬天,在风中一站就是一天。而这小而散的经营现状便是宁海麦饼产业的真实写照,也成为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瓶颈,这也让麦饼产业一直与“低档次”、“低端”、“路边摊”等词汇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有人看到了其中的问题,打出品牌,做大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才是扩大麦饼产业的关键。今年3月,一家主打宁海麦饼的“家乡故事”在宁波天一广场开业,让宁海麦饼以品牌化运作方式,进军都市成为现实。从外观看,店面不大,但是装修雅致,让人耳目一新。该店的创办人周方豪是土生土长的宁海人,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正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也对在这片土地上独有的麦饼情有独钟,喜欢这种传统、纯粹、地道的味道,让他不惜斥巨资在宁波市中心黄金地段开店。“把家乡的味道带出来、传播开来,把麦饼打造成家乡的名片,一直是我的愿望。”周方豪告诉记者,如缙云烧饼、金华火腿,成为地方的一张行销国内的名片,对地方产业有着良好的宣传促进作用,而宁海的麦饼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明显,理应发挥这样的优势。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个产业做好做大。 周方豪斥资近千万成立浙江家乡故事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让“家乡故事”成为宁波第一家主打宁海麦饼的餐饮连锁。至于为何首站选址在天一广场?他告诉记者,天一广场代表宁波城市形象与高度,具有较大的人流量,是塑造宁海麦饼品牌的一个良好的平台与窗口。 接下来他将按照标准化运营,制定工艺标准和制作要求,探索统一培训内容、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制作工艺、统一经营标准、统一门店标准、统一原料标准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好生产基地和食材供应链,进一步强化规范化、市场化运营,打造出口味好,具有家乡风味的宁海麦饼。如今,开业才短短两个月,“家乡故事”已经开始盈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每天平均有300-400人次光顾,让他信心大增。接下来他计划在3-5年内,在宁波市区开15-20家以麦饼为主打的连锁店,下一步将在南塘老街开店,目前正在积极物色较为显眼,易于形象传播的位置。 除了企业发力,宁海县委、县政府也相当重视麦饼产业的发展。今年五月,副县长范建军组成考察团赴缙云调研缙云烧饼,为做好麦饼产业“取经”。据悉,目前全国从事缙云烧饼生意的共有4000余人,而这个小小烧饼一年创造的营业额,达到了7亿元。缙云县农办于2014年2月专门成立了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办公室,并注册了“缙云烧饼”的集体商标,要把路边摊的烧饼店,变成品牌店。 受此启发,我县也正着手准备建设宁海麦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扩大麦饼产业,打出的一张致富牌。“接下来我们将制定一系列政策,对麦饼产业相关创业人员给予一定补贴,对产业进行扶持,并以麦饼为龙头,带动全县农副产品的销售,为农户增收致富带来新思路。”县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