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建筑美学玩到极致 |
——记藻井匠人王世春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7月12日 08:40:14 |
记者章莉通讯员葛超 美轮美奂的藻井 每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岔路镇东山村渡东自然村的老人们都会聚在村里的章氏宗祠里闲话家常。最近,老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眼前这座新建的戏台。这座戏台看上去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当你走上戏台,一抬头,映入眼帘的便是华丽到极致的藻井,令人叹为观止。雕花木板呈螺旋式排列,带着龙凤呈祥的寓意。村里人告诉记者,制作如此华丽的藻井的工匠中,佼佼者是今年71岁的王世春。 穹顶的华丽符号 藻井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一种交木而构的上凸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方法。“藻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如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保祐建筑物的安全。”王世春说,由于藻井状如民间饲养家鸡的竹编笼子,因此也俗称“鸡笼顶”。在古代,戏台之台表示地,顶上穹窿便是天,藻井也就被认为是人与神的交流之处。农村宗祠的藻井,则是家族实力的象征。 王世春从18岁开始跟着师傅学做木工,直到四十多年以后,才开始接触戏台的修复和制作,做的就是藻井。藻井制作不易,王世春和另外两位工匠章以石、柴世陈一起,要在五米高的架子上进行作业,一直到顶部是六米。樟木是制作藻井的主要材料,它不仅有防蛀的芳香,而且软硬适中,最适合制作藻井。 对于王世春来说,制作藻井不需要什么图纸,制作的方法早已烂熟于心。制作前,先将樟木剖成板料和档料,让其自然干燥,不变形。接着按戏台尺寸进行构造设计。一件鸡笼顶戏台,约要数百块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木构件。制作时,尺寸必须精准,其中包括承托藻井的檐枋斗拱,井沿的方边、圆口和四角的天花板。井口的圆形木圈要一段一段榫接,再安装16条螺旋线的“阳马”,之后嵌入一块块雕花板。“阳马”伸出的昂头,刻成如意卷云状,木工师傅称为“鹅头”。其长短由师傅把握。一般倾斜的花板横线有20余圈,“鹅头”有近400只,盘旋至穹窿顶与中心的圆形铜镜相接,通体不用一枚钉。“不过现在有的戏台为了省事,用钉子的也有。”王世春说。 “只要有人想学,我就愿教” 现在,村里会做藻井的就只剩下王世春和章以石、柴世陈三人,而且名声在外。他们出现在各个村里,在祠堂、寺庙里盘藻井、搭戏台,雕刻、搭建、上漆。如今,已经有几十座藻井出自王世春等人之手。冲着老木匠的手艺,台州、奉化等地常有人来邀请王世春操刀搭藻井,订单络绎不绝。 记者了解到,宁海目前掌握古戏台建造、修复的工匠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数都是像王世春一样年岁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工匠们的体力、精力已经渐渐跟不上需要高空作业的藻井制作的节奏。王世春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年纪大了,家人总归还是担心他的身体。但藻井是一种传统文化,他希望能传承下去。 “学木工的年轻人有,但是学做藻井的,还真不太有。”王世春说,搭建一座戏台,盘一个藻井,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像章氏宗祠里的戏台藻井,三个人用了近4个月时间,已经算是快的了。“还是希望多些人来学来做。只要有人想学,我就愿意教!”王世春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