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手艺人》之四 |
王昕的竹刻之路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11月28日 10:12:14 |
记者登门的时候,王昕正专注于他的竹刻创作中。没有多余的寒暄,敬一杯茶,摆好作品,他直奔主题,向记者介绍起竹刻制品的制作流程。 王昕说:“学习手艺套路都很清晰。以我手中的这件竹刻笔筒来说,它经历了选材—锯毛坯—煮竹—晾晒—修正打磨—上稿、描图—刻竹—上油—作品保护,这样几道工序。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内行的人如果不细致深入地挖掘、思考以及相互学习交流,仅能浮于表面,白白错失欣赏和领略行业之美的机会。” 王昕拿工具举例。他说识刀、磨刀学问也很多。磨刀不仅仅是让刀口锋利,更重要的是熟悉和掌握持刀的手势和力度,刻、磨、刮、勾线的功夫在平时都要练好。这个经历在以后的刻竹工序中作用很大,甚至成为制约竹刻制品美观度的重要因素。 “磨刀磨到什么程度?只要刀在手,人刀合一感觉有了,才算是入门了。下面就要挑选材料,初学者常常急功近利,对材料往往不甄别就想着怎么去刻,怎么设计,这个是手艺者学习的大忌。选到后来,我知道怎么样挑选那些竹质坚实、竹面平整、净无斑点、纹理细致的好竹子来做材料。彻底改正了以前粗放的选材观念。” 改变之后的王昕在选材时对竹子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寻找一棵入眼的竹材,往往要在山间耗费半天的工夫。现在的王昕比较钟情于生长在高山丛林之中,深不见光的竹子。他说那些地方土壤较为肥沃,因没有紫外线的照射,它的肌理更好更出彩,竹刻制品也会更有味道。 拿到原材料的他,回到工作室立马将锯好毛坯的竹片进行煮沸、晾干。打磨好,上稿描图,接下来便是刻竹了。但一直以来,刻竹这道工序一直困扰着王昕。 “总是不得要领,浮雕两侧纹路高低不平,好像中间有个台阶横着。下了很多功夫,但做的东西总是不能用,那段时间,是我最痛苦的时候。” 因为刻竹手艺的限制,长时间里,王昕只能给已经出师的师兄弟们打打下手。那时,师父和同门师兄弟们总是会给他建议和方法,说来也怪,听了那些建议方法,他都能接受,可一到实践中,却又不灵了。王昕也因此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行当了。 转机出现在2008年,一本王世襄老师的《竹刻小言》出现在他眼前。此书系统地讲述了竹子选材、刀工及雕刻技巧,这让王昕受益匪浅,好像一下子找到创作路子,突然开窍了。这本书将他从“竹刻边缘”及时拉了回来。他开始意识到临摹名家作品,是迅速提升专业技术的一个有效方法。 王昕说:“之前,我迫于生计,着急忙慌地学习,希望简单快速出成果。其实任何技术都没有得到精修。因为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所以,那时我最需要做的不是急,而是缓。” 就这样,王昕重新静下心来,仔细去研读和研究一些书籍。随着认识的深入,他发现了竹刻工艺的另外一番洞天。这不仅是一门手艺,而是一门艺术。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