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桃源桥  >  前尘旧影
     高级检索
 
我与乡土历史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2月12日 09:58:49

  胡克均

  我是台州临海人,1960年8月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后从奉化调到宁海中学任教。教学之余,偶而写些史学论文公诸于世。较有学术价值且有一定影响的有《世人心目中的中国》、《“天命”解读》、《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的演变》……获奖的论文有《乡土史教学初探》、《历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世界近代、现代史表解》……

  近年,我撰写并为世人肯定的宁海乡土史论文有《关于胡三省籍贯问题》、《通鉴胡注析微》、《缑城析义》……现就这三篇乡土史论文的内容及影响作些简介。

  一、《胡三省的籍贯问题》

  胡三省是一位晦气的宁海籍文化名人,生前遭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死后默默无闻、隐姓埋名长达七百余年。世人只知他为司马光《资治通鉴》作注,但不知他的生平、业绩,连他的籍贯也莫明其妙!近代中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从上个世纪30年代问世,直到1979年版皆言胡三省“浙江天台人”。虽然有个别人对胡三省的籍贯提出过质疑,但仅在“浙江天台人”之后。加上“一作宁海人”注释,仍改变不了他的冤案!

  我调到宁海任教之后,在朋友处看到清朝光绪年间修撰的《宁海中胡胡氏宗谱》。此谱记载了中胡胡氏始迁祖胡琛及其裔孙因战乱逃离豫章(江西南昌),历经三迁定居宁海硖石(深甽大里东侧)祖孙绵延的谱系。这是一部可证胡三省籍贯的原始资料。我再以《台州府志》、《宁海县志》有关胡三省的史料作旁证,并搜集了流传宁海民间的有关胡三省的传说,及解放后中胡村在改溪造田时发现的、被族人遗忘的胡三省陵墓,撰写了《关于胡三省籍贯问题》一文,投寄给母校《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当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报刊不多,大学学报更是凤毛麟角。《杭大学报》每年仅出四期,每期只刊载十几篇文章,正宗的大学教授都不敢问津,而此文却发表在1981年第三期《杭州大学学报》上,并在当年的浙江省历史学会年会上宣读,震动了浙江史学界,且引起了连锁反应。1989年《辞海》再版,把胡三省的籍贯改为“台州宁海人”。我深感欣慰!

  拙文之所以能震动全国史学界,导致《辞海》改版,一是依据充足且有说服力;二是揭示了导致世人产生错误的根源。凡稍有文史知识者皆知:古人以自己郡、州、府书自己籍贯。而近现代人则以县为籍贯。古代一些文人、逸士又往往以家乡的山水替代籍贯,如以四明(山)替代明州,以会稽(山)替代绍兴,以钱塘(江)替代杭州。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署名“后学天台胡三省”。这个“天台”,应是天台山,实是台州府,但决不是天台县。因宁海古属台州也!

  二、《通鉴胡注析微》

  北宋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跨度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胡三省遵循父教,历经三十春秋为《资治通鉴》作注。据当代学者陈国本先生统计:《资治通鉴》共360万字,而《通鉴胡注》却有520余万字。前者是官修,后者是私撰;前者有助手帮助,后者是独立撰写;前者历时十九年,后者历经三十寒暑。胡三省撰写的《通鉴胡注》,比司马光不知艰辛多少倍!

  我在教学之余,以阅读《资治通鉴》和《通鉴胡注》为乐趣。且对《通鉴胡注》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发现胡三省在中国史学上具有六大贡献:一音注,为文中难读、误读的陌生字逐一注音,为阅读者扫除文字障碍,据说音注字数占全书字数三分之一。二训诂,即替书中的字、词、句作注释,帮助读者加深对《资治通鉴》内容的理解。三,拾遗,增补《资治通鉴》中漏缺、略写的内容。四,辨误,辨析《资治通鉴》和他人注释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五,布道,以史为鉴,提出安邦治国的各种主张。六,抒情,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我把六个方面内容写成《通鉴胡注析微》论文,发表在全国性的《光明日报》上。

  此文刊布后,引起国内外研究《资治通鉴》及《通鉴胡注》学者的关注。从网络信息获悉,一些研究《通鉴》的学者,从我文的观点和内容中获得启迪,触类旁通。特别是一些文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自己论文的注释中点明“此观点和史料引自浙江省宁海中学胡克均的论文”。

  大概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寒假,碰到几个在美国留学的宁海中学毕业生,说在美国的网络上看到我撰写的文章。宁海中学毕业生潘孝胤留学美国攻读分子物理学,毕业后留美任教。我俩从未通信和往来,2015年暑假他突然造访,说自己在美国看到我撰写的有关胡三省的文章,为宁海出了胡三省感到自豪。

  2016年清明节前,我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男客人自我介绍名字李显华,内蒙古人。毕业于北大法学系。女的是他妻子,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吉林人。夫妻俩喜爱文史,从网络看到我写了许多研究胡三省的文章,知道我是一位《通鉴》学者,故此来宁海造访,想与我交流研究心得和资料,并邀我同去深甽中胡瞻仰胡三省故居遗址及胡三省陵园。我欣然承诺,在中胡受到胡三省裔孙胡六根盛情接待,并在他家看到一部修撰于清道光年间《中胡胡氏宗谱》。他欣喜若狂,立即把《宗谱》中有研究价值的内容逐一拍摄。事隔一年后,他邀约宁波天一阁图书馆两位馆长来中胡访古。

  三、《缑城析义》

  据《宁海县志》及有关地方志记载,西晋太康元年(公无280年)析鄞县八百户、临海县二百户置宁海县。初治白峤,后迁海游。唐朝永昌元年(689年)复迁广度里,治址名曰缑城。宁海出现缑城,至今已有1300余年,而缑城的解读却莫衷一是,流传宁海民间的计有三则。

  (一)猴城说。传说宁海建城时,城墙布局难定。时值隆冬,天降大雪,忽见一猴在雪地上爬行,遂以猴的脚印作为城墙基。名此城“猴城”。因猴子不雅遂改名缑城。这是仿台州府“鹿城”说而编造的一则神话故事,不能称为历史。

  (二)方孝孺故里说。此论始于上世纪80年代编撰《宁海地名志》和《城关镇志》时。两位撰稿人皆说明朝中后期方案缓解,为纪念并弘扬方孝孺宁死不屈的硬气,遂以方孝孺故里缑城作为宁海县城之名。但据南宋《赤城志》载,方孝孺故里名堠城里,即今大佳何镇。缑城却在今县府办公大院一带,始建于唐朝永昌年间。“堠城里”与“缑城”不同,撰稿人时间、地点错误,编造了这则移花接木的笑话。

  (三)河南缑氏山说。近据开发旅游人士言,东周灵王之子王乔得道成仙,自河南缑氏山驾鹤南飞至宁海桐柏山,缑城因此而得名。这是一则不见史载的无稽之谈。

  基于我对缑城真谛进行了几十年调查、探索、考证,用各种题名,写过四五篇论文,分别刊布在省社科院《古今谈》及宁海的各种报纸、杂志上。最近又写了《长在深闺人未识——缑城析义》一文,从辞书内涵、史料记载、城市共性、地理位置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阐明“缑城”是一座军事要塞,或是一处宜守难攻的城堡。

  2017年暑假,我全家在大鱼馆聚餐,看见大厅里有玻璃框,里面张贴着《缑城解读》的文章。我脱口而出:“这是我写的文章!”孙女听到后立即说:此文既未征得你同意又没有署你的名字,是侵犯知识产权。我笑着说:人家用我的文章作宣传做广告,表明认可并赞同我的观点,我深感欣慰矣!

录入:袁银泽  责任编辑:袁银泽  稿源: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新春贺词
·县总工会开展关爱劳模慰问活动
·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
·得力电商获评市新引进“重点电商...
·企业退休及相关人员春节一次性补...
·全县纪检监察系统述职评议会召开
·新春慰问 暖心走访
·意笔飞花
·热血暖寒冬
·廉政新风伴春来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