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知恩中学高二(10)班 戴贝乐
王海明
校园风“缑乡文种”推出后,我们得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很多朋友(其中不乏老师)都说这个栏目开得好,文章选得好,点评评得好。从第二期开始又配上音频,在新媒体客户端“看宁海”同步推出,更是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有做文化的自媒体平台的朋友给我留言,开设“缑乡文种”这个栏目,功德无量。还有兄弟县(市)区文化界的朋友留言,在培育文种这件事情上可能你们是最认真用心的。
这里,首先要感谢朋友们、读者们的鼓励与关心,感谢各学校、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和家长的支持与厚爱,你们的支持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收到这么多积极反馈之后,心里也不由生出些感慨。在很多人看来传统媒体正在日渐式微的当下——如果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和趋势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精力和心思去做这件事情?更有甚者,可能认为我们是在做一件螳臂当车似的,堂吉诃德似的,与趋势对抗、吃力不讨好的事。事实上果真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承认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媒体必然走向消亡?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理由有N多,这里不作列举,就讲一点,即此次在沪学习期间,著名媒体人何小兰老师说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取代,而是迭代;不是主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强弱,而是优势互补。深以为然。
其次,即便真有一天报纸停办了——我们不确定这一天会不会到来,什么时候到来。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只要这份带着油墨香的报纸存在一天,我们就有一百种理由办好它。这不仅是出于一种情怀,而是作为官方媒体,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地方文化和文脉,我以为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除了校园风,我们的副刊桃源桥、读书吧等,也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确定,因为我们努力过,我和我的同仁们如此用心地在做这一件事情,因此不论去路如何,我们必不会留下任何遗憾。我们的这份努力,并不是说要试图改变什么,更不是逆流而动要阻止什么,我们所努力的就是希望能留下点什么。我们坚信,这种努力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的,它所留下的,对于这座城市、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面的人是有意义的。
第三,话题回到校园风。为什么要推出“缑乡文种”?为什么要取消普通的插图,而选登学生的书画作品?理由就一个,它是必要的,是被需要的。从家乡宁海来说,我们需要有更多优秀有文学才能的青少年才俊不断涌现,有越来越多的读书种子发芽而茁壮成长,方不辜负“读书种子之乡”的美誉。从孩子成长发展的角度,孩子们需要被肯定,需要有这样的平台展示他们的才华、才艺。希望总是在青少年,在他们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我们愿意做那颗铺路的石子。
最后想说的是,传统媒体或许有消亡的一天,但文化不会消亡。作为传承文化和文脉的载体,这种需求永远存在。我们即便不做传统媒体,同样也会坚持这份初心,把文化这件事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真到那一天,我们也会响亮地说:我们从来不害怕树枝会断裂,因为我们相信的从来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作者为宁海传媒集团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