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桃源桥 > 史海钩沉 正文
     高级检索
 
弥陀庵遗址的考证
陈彬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4-09-15 08:40

  在《徐霞客游记》(下称《游记》)所记载的730座寺院、庵堂、宫观及祠庙中,弥陀庵是继筋竹庵和筋竹岭庵之后的第三座庵。可惜该庵在380多年前就遭废圯。在这380多年的时间里,经岁月的遮掩,尘土的覆盖,弥陀庵的遗址似乎消踪匿迹。

  近几年来,随着徐学研究的兴起,经过众多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仔细寻找,潜心研考,先后找到了天台县杨家岙山后的平地、王爱冠峰的天龙坪泗洲堂、岗家屋基、兰田庵以及横路庵五处疑似弥陀庵遗址。这五处地方尽管都在群山之中,符合《游记》中的“庵在万山坳中”,但不可能都是弥陀庵遗址。综合各方面资料,经认真研究分析,考证比较,我更倾向弥陀庵遗址就在现在的横路庵村的附近。

  横路庵,不熟悉的人会把它当作庵名,其实却是村名。村以庵名,其地必有庵,且庵早于村,庵村相近,互为邻里。

  《宁海县地名志》载:“据当地《重修金氏宗谱》……(横路庵)村外有一庵,庵前有两条横路,故称横路庵。”

  据当地村民反映,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村的东南边兴修水利,挖水塘时,曾从淤泥中挖出过许多瓦砾、碎砖、碗片、甏片、石条、石窗与石板等物件。这些物件有力地证明了塘基处曾建有房子,住过人。整个冠峰至今没有发现开过石矿的痕迹,更没有红色材质的石头。这些红色材质的石条、石窗与石板只能从外地运过去的。在400多年前,其运输手段除了人抬肩扛外,决无其它力式。运石材绝非易事,所需的财力、劳力和精力不是一般庄户,尤其是生活在深山里的农户,所能做到的。“村外有一庵”。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石条、石板和石窗是当年庵堂的建筑物。尽管瓦砾、碎砖、碗片、甏片早已葬身于塘坝之中,但剩下的石条和石板却仍被村民或当作洗衣板,或铺在路边,或铺在道地里,继续为民所用。

  从资料和村民反映的石板、石条和石窗中分析,横路庵以前确实有庵,庵基就在村东南的水塘处。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同志说这些红色材质的石板和石条是蛇盘石,来自于一市或长街。笔者认为这些石板不是来自蛇盘,而是产自石仓。

  石仓离筋竹岭头一里左右的路程,是天台的辖地,其材质为红色,比蛇盘石硬、脆、粗。岭头陈、大路下、山头等村民常用石仓石做捣臼、磉础、磉盘、门槛,石板则为底层窗楣下的板壁,甚至做方形的猪栏和粪坑。

  建一座庵堂不像建一座祠堂那么简单。建祠堂是一族的大事,有人策划,有资金来源,劳工充足,群策群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山,不出三、五年,一座像模像样的祠堂就会建造起来。造庵堂往往是僧尼一人的事情,资金全靠化缘募捐而来。因此,在建造过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易到豪华;先一座大殿,再一处厢房,后一处山门;雕佛像,描彩绘,置田产,分期分批,逐渐完善。一座“可宿可饭”,石板门槛,石板台阶,石板铺地庵堂,在经济萧条的明末社会里,非有一、二百年的时间,是绝对建不起来的。

  横路庵始祖金能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下大岙迁入。徐霞客初过弥陀庵的时间是1613年,两者相距不到100年。从这个时间点上推断,庵肯定比村早。“村外有一庵,庵前有两条横路,故称横路庵”更加证实了庵早于村。

  与徐霞客同时代的明·传灯法师在《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里写道:“云生足底,人行天上,谁挈成衣空中五两,则有弥陀庵、仰天湖之胜。”

  鸡冠尖是王爱山的最高峰。鸡冠尖位于仰天湖的西面,横路庵的西南面,仰天湖却在横路庵的东南面。鸡冠尖、仰天湖和横路庵几乎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它们相距不会超出一华里。仰天湖的海拔高度基本上与鸡冠尖脚持平,而横路庵略低于它们。清晨起来,站立旷野,头上天空湛蓝,脚下白云缭绕,四周雾至山隐,雾去山现,好一幅“云生足底,人行天上”的驾云图,飘飘欲仙之感顿时充溢着人们的心灵。

  正因为仰天湖离弥陀庵比较近,所以传灯法师才把它们连在一起,并由衷地发出了“则有弥陀庵、仰天湖之胜”的赞叹。自然,这个仰天湖不会是天台的仰天湖,也不会是余姚的仰天湖,更不会其它地方的仰天湖。疑似为庵基的横路庵水塘之所以常年不涸,是因为其水源就是这个仰天湖,且完全有可能这个仰天湖的水就是古弥陀庵的饮用水。

  从弥陀庵和仰天湖的海拔高度和它们之间近在咫尺的距离分析,昔日弥陀庵就在横路庵的近旁。

  在惜字如金的《游记》里,多达124字记载了与弥陀庵相关的信息。

  “癸丑(1613)……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壬申(1632)……陟岗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饭于石上。”

  在这124个字的字里行间,处处隐现出弥陀庵的位置,而这个位置恰巧是在横路庵。

  从筋竹岭头到华顶山路程是60里,而横路庵恰巧是其中点,与“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和“适当其半”相吻合;

  经殿后岗,穿“旁多短松”的红朱山岭和白泥岭,上直石岭,过岗家屋基,过冠山林场,到横路庵。沿途群山起伏,路或在山坡,或在山岙,但大多是沿岗而进,故有“陟岗三十余里”的记述;

  在这30里路程中,直石岭够高,约有2里;岗家屋基至冠峰五七学校,黄狗盘岭,仰瓦岭和扑瓦岭,三岭相连,一路攀爬,着实不易;若五七学校至横路庵,其岭还算平缓的话,但横路庵去上里坑的岭可称之谓陡峭峻险了。山路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时而岗顶,时而谷底,称之为“上下高岭”也毫不为过;

  从筋竹庵到横路庵的路途上,无村无舍,听不到犬吠鸡鸣,见不到袅袅炊烟,少见行人,更显得“深山荒寂”、“路绝旅人”;

  正因为路少行人,就荒草疯长,林木荫翳,荒凉毕现,令人空虚寂寥。谁不觉得“路荒且长”?

  整个冠峰都是由山组成,山山相连,峰峰对峙,横路庵又处于冠峰的里段,背依鸡冠岗,前面虽非耸山壁立,但被左右两山包裹,确确实实是在“万山坳中”;

  从冠峰五七学校下岭,接近村边处有一小坑,源自仰天湖,晴天流水潺潺,终年不断,雨天山水汇集,水流湍急。从村庄下至百丈丘,路边多瀑布,水击石成花,石挡水发声,山谷有回音,声声不绝耳。怎不“泉轰风动”?

  横路庵西行,下一段约一里的山岭,就到了上里坑。“下一岭,得村家”。“村家”者,上里坑也;

  上里坑地处低洼,山峦围护,抬头见山,出门遇岭,无疑是处在“丛山杳冥中”;

  下岭,过坑,就到了上里坑村口。坑边处处都有巨石。夏天,村民常在此纳凉消暑。游圣徐霞客行走至此,也借其中一石,“瀹茗饭”其上;

  先沿坑边,渐至梯田间,拾级而登,直通鸡冠岗,更行十余里,则可“逾岭而入天封寺”。

  榫铆相接,严丝密缝。

  纵观其它几处地方,没有一处能比得上横路庵与《游记》中的描述如此环环相扣。

  从筋竹岭去杨家岙,一路上下坡多于上岭,且走的都是山麓,不可能“陟岗三十余里”。其最短的路程也有40里,明显不是“适当其半”。

  天龙坪坐落在鸡冠岗西北侧的岗顶山口。身处其地,“风动”处处见,“泉轰”一声无。泗州堂虽有三间小屋可供行人稍示歇息,但不可能“可饭可宿”。

  岗家屋基距筋竹庵只有20里,也非“适当其半”。虽是荒草寂寂,却地处山岗,无溪无坑,虽有“风动”,但绝不会有“泉轰”。

  兰田庵因古有庵位于滥田之中而得名。但不是去华顶山的必经之路,离筋竹庵只有25里,也难觅“泉轰”之声。

  刚才根据《游记》之图,索弥陀庵之骥,总算索到了横路庵这匹良骥了。

  综上所述,横路庵是去华顶山的必经之路,曾经有庵,规模不小,且与仰天湖相近,符合《游记》所记载的细枝末节。由此可得出结论:弥陀庵的遗址就在横路庵的水塘处。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今年最后一批新兵出发
·桥头胡开展“亩产英雄”大评比
·力洋:小微权力助力“美丽乡村”...
·宁海首届婚博会精彩绽放
·《宁海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
·宁海旅游上海推广月活动启动
·我县召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
·全力以赴加快项目推进 努力实现“...
·合力攻坚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花好月圆人更美
  图片推荐:
今年最后一批新兵出发
宁海首届婚博会今天开幕
教师节“免礼” 手工贺卡表心意
“和”文化节让居民更和谐
村民喝上健康水
旅游健身 快乐生活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