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前童的“义文化”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2月29日 10:01:41 |
义文化之发掘 中国历史上有个春秋战国时期,其时,王权衰微,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真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说人性善,有的说人性恶……但“义”是2000年来兼容诸子百家的主流精神,也是前童人780年来最具特征的文化性格。 文化是有载体的,前童义文化的载体当然是前童古镇。义藏在明清古建筑中,“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艺文。”当然这是浅层的藏。义也藏在童氏宗族的历史中,那一篇篇精彩的谱文,那口耳相传的故事,那如歌的风情……这是中层的藏。深层的藏,是藏在童氏族人的骨髓中的义,他们的深明大义,他们的舍生取义,更多的不是精彩的故事,而是血泪的事故! 童氏族人修筑杨柳洪砩 南宋末年,塔山童氏始祖童潢在前往四明山的游历途中,发现前童一带有塔山、鹿山两峰对峙,有白溪、梁皇溪两溪环绕,是山清水秀之地,遂生迁居之意。1233年,童潢举家迁居慧民寺前筑庐定居,人称“寺前童”。童潢为人,“周急扶颠,衷肠最热”,因仗义疏财,与邻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此为以义立足。以义生根说的是童氏五世祖童文翁慷慨援助慧民寺,又自毁慧民寺无力偿还的借条,慧民寺主持感恩童文翁的仁义,情愿将寺基及四周园地卖与童氏,童氏发族才有了地盘。以义发枝要提到一位女性——罗氏太婆,她乐善好施,元末童氏家人做里正,减半收取赋税,不足部分由她补贴;明初发生饥荒,罗氏太婆低息出借米粟,“以为乡率”;此外,她还经常帮助贫困乡邻,并助20多人娶妻成家…… 童氏以义治家始于童伯礼。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同居共炊举义田,二是创办书院兴义学,三是修谱建祠立宗法。明代的童濠,为彻底解决缺水问题,率领族人修筑杨柳洪砩。惊天义举,不但使2000余亩土地旱涝保收,而且为前童留下了小桥流水人家,使前童不是水乡,却胜似水乡;同时,为前童增添了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童元宵行会。 前童人的义举还表现在三次劫难上。按照宁海俗话,是“人家棺材扛到自己家里哭”!舍利取义已属不易,舍生取义何其难也?但前童人做到了。 方氏兵梢案:元朝末年,方国珍首义反元。方与前童近邻的后方村同宗,并与童氏是黄岩老乡,因此塔山童氏义无反顾支持方国珍。元朝被推翻,坐天下的却是朱元璋,他害怕方国珍旧部东山再起,于洪武四年制造了“方氏兵梢案”,童氏有9人被充军,后代连续充军则达270多年。 方氏沾亲案:1402年,方孝孺因不肯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空前绝后地被“灭十族”,童氏方门弟子或充军或逃难,牵连的童氏子孙被连续充军156年,至明万历十三年(1585)方才解除。 太平天国兵灾案:清国治元年(1862),太平军李遇茂部6万人欲借道前童北上,与以前童为首的西乡团练协商,童氏族人为“忠义”两字,拒绝了太平军的利诱与恐吓,并伏击太平军先头部队,遭到太平军的血腥屠村,被杀死853人,长至80多岁,幼至手抱婴孩,70多户被杀绝…… 斑斑血泪,使记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但童富军告诉记者:不要以为前童人都是“保皇党”,他们支持谁、反对谁,唯一的标准就是谁代表着正义。在民主革命时期,前童志士勇立潮头,推翻反动统治,立下了不朽功勋。 故事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浙人奋起响应,童保喧率领革命军攻打杭州。11月5日,起义成功,浙江光复,童保喧就任临时都督,但他“为国为民不为名”,在各派系争执面前,坦然让位。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童保喧响应孙中山号召,反袁护国,被世人称为“浙江的蔡锷”。 除了童保喧,童氏族人还有童建侯、童德祖、童一秋也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他们与童保喧合称“三伯一秋”。 童岳川一直追随童保喧革命。童保喧英年早逝,童岳川抚养童保喧幼子视如己出。 故事四:在大革命洪流中,黄埔二期学员童保晖、黄埔战术教官童保俊等多名童氏族人自觉投身革命,参加北伐。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