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至爱亲情 正文
     高级检索
 
走着走着只剩下一个人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3月27日 09:30:31

  陈方梁

  “想当年,一大家子人,就我一个劳动力……”

  每次回家看父亲,聊天的时候,父亲都会这样开场。

  父亲的经历很丰富,做过生产队长,当过会计,能说会道,干一手好农活,在农村算是有本事的人。但老了之后,好像只记住生活的艰难,说的都是一个人怎么养活一大家子,一天三顿都吃不上还坚持让子女读书等等。父亲是通过忆苦思甜让我们不要忘本;还是一个人过日子,需要通过这样的比较来强化自己生活的信心?

  “想当年,……”父亲一开讲,我们就装作洗耳恭听的样子,其实我们已不知听过多少遍。父亲不知道自己在重复,我们怕父亲伤心。听着听着我们会很伤感,在我们心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现在只能在我们的蒙混中找到安慰。

  曾经的父亲是讲故事的好手,《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一套一套的,其实父亲读书不多,也不知哪里听来的,凭自己的理解再经过他的口语加工,讲起来简直活灵活现。只要父亲开口讲故事,旁边就会围起里三层外三层,大姑娘小媳妇,还有我们小孩都是他的忠实粉丝。但父亲很忙,没有时间,当时父亲做着会计,算是生产队里的大内总管,讲着讲着就会被某件事情打断,让我们等着下回分解。父亲说,他当会计其实是不合格的,但为了多几分工分,只好赶鸭子上架,平时勤快些,年终决算就请人做,就这样做了很多年。

  父亲后来做生产队长,做得很有权威。于是我们家出入的长车门,就成了生产队队员的集散地,夏天的中午大家一起乘凉,每天的活计就在乘凉中分派,商量点事儿这里又成了会议室。我们道地本来人就多,大人小孩混一起,这下就挤得有点像集市,不管开会还是干什么,都没有秘密可言。这时母亲的身体已经不好,父亲跑进跑出,忙里忙外,人多来去不方便,有时干脆就站在家里喊,谁去翻地谁去耘田,嗓门大得像喇叭。

  还有我们,也没少折腾。两个姐姐,性子完全相反,一个直筒脾气,一个绵里藏针,家里家外,活多活少,一句不合就火花四溅,最后总是一个抹眼泪,一个直喘气。三四个儿子,不是今天这个削陀螺砍坏了门槛,就是明天那个打乒乓上课迟到,或者是后天又一个放牛糟蹋了庄稼,不断考验着父亲的能力和耐心。我是个喜欢游荡的人,没有时间观念,每到饭点,父亲就一家一家地找,我在家里地位特殊,父亲从未让我吃过冷菜冷饭。

  这样的热闹似乎还在眼前,转眼间人去楼空又过去几十年。父亲养育我们兄弟姐妹5、6个,上半世的热闹和下半世的冷清就像两极,都如此漫长。

  事情的转变自然有个过程,先是父亲把我们一个个都送出去读书,而且送得一个比一个远,当初父亲肯定是很高兴的,村里人也都说父亲有远见,结果现在想见个儿子都很难。之后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再有生产队,各人都在自己的那块地上起早摸黑。收入比原来多了,儿女也渐渐大起来,就开始在外面造房子。父亲是看着他们一家家搬走的,帮他们捆好家具、抬上车子,说几句祝福的话,再挥手告别。开始时他们也常回来,打声招呼,拿点东西,渐渐就不来了。这里的日子已经结束,新的生活又在另一个地方开始,他们没有留恋的理由。

  母亲的去世,是父亲真正独自生活的开始,车门还是长车门,道地还是老道地,但一切都已改变。中午不再有人乘凉,晚上也没有了收成的交流,而夜里的被窝很长时间才会暖和,父亲不大适应但知道生活需要重新安排。洗衣做饭不是问题,以前照顾母亲早已熟练,现在一个人更加简单。外面田地里的活已经不做了,只是手还闲不下来,就把屋前屋后当成劳动场所,整地除草,清沟排水。这里架棚天萝,那边栽排南瓜,又在后院种了果树、蔬菜,品种尽量多些,儿子们偶尔回来,喜欢带点回去。

  空闲的时间还有很多。早睡早起多年,已经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那就多想想过去,多看看电视,尽量睡得晚一点;麻将扑克从未摸过,临时抱佛脚又没有兴趣,那就买菜时走慢点,多挑挑。有太阳的日子晒晒太阳,从西到东,循着阳光挪过去,应该有七八个小时;雨天可以打扫下卫生,家具、板壁、还有桌椅什么的,角角落落,之前顾不过来,现在可以慢慢拾掇。还有什么再想想,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让外面的儿子担心。

  一次轻松的出门再次改变了父亲。那天父亲晒衣服,看到竹杆有点陈旧,顺手拿起柴刀,准备砍几根备用。这样的事父亲驾轻就熟,没想到却在平地上跌了一跤。父亲说这条路他走了几十年,以前挑几百斤都能健步如飞。父亲说站起来后没什么感觉,这种事也不好意思说。我们知道后不大放心,去医院查了几天确实也没什么事情。可此后父亲的腿脚开始不便,慢慢的连走路都觉得困难,我们也不知道是否和这次意外有关。

  此后我每次回家,父亲大多一个人坐在长车门的石条上,看着路边的人走来走去。我知道父亲不是在等我,他不知道我们何时回来。以前回家,我们都会早一天告诉父亲,父亲于是整晚睡不着觉,一大早就等在路口,一次次返来复去;而我们习惯了城市生活,吃饱睡足,慢悠悠地回去。父亲这样让我们很有压力,说过几次也没效果,我们只好约定回家不再告诉父亲。我们总是匆忙地去匆忙地回,父亲从来不说什么,都说自己过得很好,然后拔一点蔬菜让我们带走。而我们每一次看到的父亲,就像腐根的老树,比上次又枯了一截。

  有一天我们发现父亲有了爱好。先是一台久弃不用的台钟,父亲找人修好后,擦干净,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开始给台钟对时。我们每次回去,父亲开口先问时间,立即去较准台钟,手已有些颤抖,神情非常专注。台钟一次次地坏,他一次次地修,后来实在不能用了,他又自己买本日历一天天地看,一天天地撕。撕到后来竟然对每个日期、节气如数家珍,尤其是周末。我们有点奇怪,父亲又不上班,把日期、时间搞那么准干什么?

  父亲70岁时,最小的弟弟在家里装了电话;父亲80岁时,我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写上自己的电话号码。80多岁的父亲生活尚能自理,这得益于长期的农活劳动,但毕竟岁数不饶人。我们寄希望电话能发挥作用,在病了或有事时候,能告知我们一声。但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真到那一天,很难保证父亲能拿得起电话、拨得出号码。母亲去世时我们都不在身边,我们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再次重演。

  (作者注:谨以几年前的一篇文字,纪念于2016年最后一天夜里去世的父亲。他没有等到第二天一起来看望父亲的子女们,终年91岁)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铜器发烧友”李机成
·桃源街道兴海社区打造党建“特色...
·跃龙街道提供“零距离”流动人口...
·梅林街道加速推进河道整治工作
·严肃选举纪律 确保风清气正
·跃龙街道村社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有...
·桥头胡街道村社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桥头胡开展家风家训系列宣传教育...
·梅林街道启动“美丽商铺”创评工作
·跃龙街道完善“四个平台”提升社...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