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竹文化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09月04日 15:18:19 |
应可军 《宁海县赋》在物产部分提到“九顷莲芡,得水泽之富;三洋椒漆,宜土性之咸。竹蕃于笙、筋、淡、苦,木盛于槠、樟、松、杉。”此赋充分说明竹子历来便是宁海的特产。 因为竹资源丰富,宁海多竹匠,俗称篾作。竹匠砍竹、剖篾、编制。精巧的篾匠,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基本功扎实。剖出的篾片,粗细大小均匀,青白分明;编的篾器,美观大方。宁海竹编生产工艺源远流长,历史上黄坛、双峰、深甽、大里、前童、王爱等沿山乡镇皆有从业者。旧时竹器与人们的生活简直就是如影随形:簸箕、箩篼、刷帚、火棍、淘箩、蒸笼、筲箕、阳帽、提篮,还有暑天乘凉的篾枕、竹席、竹床……大型的还有晒簟、筛子、遮阳、刷把、甑篦子、墙笆……农村,每家都有一些必备的竹器家什。 宁海以竹为地名有不少,诸如竹林乡、竹口村、竹山、金竹岭、筋竹湾、竹园头、筋竹庵、竹方岙、班竹园,等等,更有许多跟竹有关的诗歌。宋代诗人舒岳祥在《十村绝句其八》曰“煮来藤竹如轻雾,漉就槽帘不怕冰。辛苦饥寒緣底事,夜深甓屋尚悬灯。”宁海大蔡有个文人胡锡旗写过一组《象原竹枝词》,其中有云“千竿修竹护书楼,凉意沉沉夏亦秋,读罢黄庭万籁静,一帘明月冷金钩。”前童童懋宙诗曰;“看竹山中走一遭,布衣渐变绿罗袍。虚心劲节亭亭上,君子风流气正高。” 除了竹,写笋的也不少,舒岳祥就有多首跟笋有关的诗,其中《戏赠陈用之羡渠食笋也》中云:“食笋肥胜肉,胸吞千亩宽。汗青终日对,水墨一窗寒。吾子风流甚,此君冰雪完。每思参玉版,莫作北伧看。”明代方孝孺《在友筠轩赋》曰“春之时也,暖律乍起,和气方刚,对穆穆之龙孙,列班班之鹓行。”句中龙孙,笋的别称。又从《宁海竹枝词》来看,笋可分为冬笋、春笋。舒岳祥说“竹有四时笋,松生千岁鳞。”王振刚的《槐里竹枝词》说“冬笋才过春笋长,随风解箨出邻墙。”他在《白岩竹枝词》又说“春笋不如冬笋好,旗山山下缓携锄。” 冬笋质嫩味美,冬日里藏在土中,不易被发现。清朝诗人靤式奎在《翰家岙竹枝词》中曰:“门藏修竹绿荫繁。十里胡陈往返难,郎去山中多掘笋,须防有客可加餐。”说的便是笋。由于其爽口清脆,与肉同炒、同煮、同炖都是极佳的菜肴,就单单清蒸也是极好的,可以多多贮存,款待不速之客。过了立春,杏花雨沾湿衣襟之时,水灵灵的春笋便来了。春笋被誉为“素食第一品”,还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戴日清在《柘溪竹枝词》云:“空山一夜响春雷,负釜肩薪煮笋来,闻说此君能免俗,愿郎留取向妆台”。王吉人在《柘坑竹枝词》云:“雷雨更番过野塘,陂陀仍未长新篁,朝来好践游山约,一路煮笋熏风香”,把煮笋的香气融入熏风勾勒得引人发馋,足见之味鲜美。清代胡焕章诗曰:“三春天气雨霏霏,毛竹山头笋正肥。玉版一瓯风味好,唤儿晚饭掩柴扉。”细细描绘了初生春笋的形态和价值。连吃晚饭都要关门,其珍贵美味也不言而喻了。 春笋不仅味美,还养眼。大里王学谟《大里竹枝词》云:“春色鲜艳满眼新,一山一水黛痕匀,携锄掘得猫头笋,又向溪边网细鳞。”看了这样的诗,不禁让人对“山有猫头笋,水有香鱼”的好地方产生向往之情。 |
录入:袁慧敏 责任编辑: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