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至爱亲情
     高级检索
 
记忆中的父亲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09月18日 16:10:20

  陈承豹

  我自16岁离家去宁海县城读书,继而工作,又去读书,1974年分配到宁海县文化馆工作,直至1975年夏天父亲去世。期间虽然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但总是聚少离多,对父亲的人生历程知之甚少。如今,作为儿子的我亦已步入晚年,每次想写点父亲的文字却又难以动笔,总觉得父爱如山,笔重千钧。

  父亲名绍贤,字云端,生于1904年。1923年初春,时年19岁的父亲为了谋生,经一位定居在上海的族叔开正公介绍,去上海私立复旦大学当门卫。一年后,又是开正公介绍,父亲去了上海龙华寺。龙华寺的方丈元谯和尚祖籍是宁海黄坛麻家,他很喜欢我的父亲,除了外貌标致,为人朴实之外,当然也因为“同乡三分亲”的缘故。父亲去了龙华寺没多久,便升为龙华寺方丈助理。所谓助理,就是保管、整理寺院的随缘乐助财物和名人书画等。父亲在龙华寺还结识了一位法名叫“铁锤”的和尚,铁锤和尚不仅是个武僧,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其行书学隋代僧人智永的《千字文》,其草书学唐代僧人的《自叙帖》。因为父亲钟爱书法,所以经常为铁锤和尚磨墨理纸,倾心学艺,诚意请教,受益匪浅。上海商会会长王震即是大名鼎鼎的大画家白龙山人王一亭。王一亭一生奉佛,是龙华寺的常客,还与铁锤和尚交谊甚厚,因此父亲时而得见白龙山人高谈阔论,时而目睹白龙山人泼墨挥毫,并有多幅墨宝留于寺中。父亲曾多次跟我说:“在龙华寺的三年真是大开眼界:善男信女、云游高僧、文人墨客、商贾大佬、高官达贵等三教九流人物各呈风釆,天天见识,日日目染,胜读三年书!”

  就这样,父亲在龙华寺风风光光地做了三年方丈助理。1927年初,父亲23岁,因为我的爷爷催促他回家拜堂(结婚)。父命不可违,婚事不可抗,他只好忍痛割爱地告别上海龙华寺。父亲在龙华寺的三年,应该说是他人生经历最为精彩的片断。他经手过大量“随缘乐助”的钱财,保管过无数金银珠宝和名人书画,可他离别寺院时却净身迈出佛门,清爽回到家乡,此等身心,真可谓是一尘不染。

  受铁锤和尚的影响,从龙华寺回到老家后,父亲在参加农业劳动之余,经常练练书法。他始学欧阳询的《九成宫》楷书,继而学“二王”及智永的行书。家里正房南窗下的一张八仙桌上,固定放着一本记工分的日记本,本内的一页页写满了一行行毛笔行楷,字体劲秀而略带拙味。我读初小时,父亲时常督促我练习书法,还手把手地教我“描红”或临摹。直到我青年时,还经常对我说:“不管楷书和行书,结构都要紧凑团缩,但每个字总归有一笔要拉开,这样,写出来的字就会既端庄又灵活。”我自20几岁开始就初生牛犊不怕虎地为人家写春联了。每当我在家里这张八仙桌上书写时,父亲就会不厌其烦地帮我拉纸头,书写后挂在房内的板壁上总要探讨评论一番,在农村的家庭中有这样的文化氛围,也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

  村族中的多数家庭都有传统的“堂号”和“记号”,我家是“陈积善堂”、“和记”。家里的主要农具都留有父亲书写的“陈积善堂”及“和记”的楷书字样。1980年,我调到宁波后,还从宁海老家带来一对“竹篾米箩”,米箩的竹骨架上就有父亲书写的“陈积善堂和记”字样,这是父亲留在家中唯一的书迹,可惜这对米箩在2004年搬家时发现霉烂散架了。一年后,我有幸在老家民间觅得父亲书写在“套篮”上的几个楷书,以为绝而复现,让我欣喜异常。

  1953年至1956年期间,父亲曾分别在宁海县土产公司(后改名副食品公司)和竹口乡供销社做炊事员。宁海县土产公司位于宁海城关中大街西段与兴宁路北段相接拐弯处,是解放前一个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四合院中央是一个偌大的石板道地。一年四季中,每逢阳光灿烂的天气,道地中就会晒满散发着各种香味的土特产,诸如大黄鱼鲞、乌贼鲞、大对虾干、黑枣、红枣、白木耳、黑木耳等等。

  1953年,我时年8岁,父亲第一次领我到宁海土产公司玩,并小住了几天。一天早晨,父亲起床去厨房工作,我还在床上躺着时,突然听见隔壁(板壁)一个青年职工轻轻地戏叫了一声“烧饭佬的儿子”。当时的我虽说年幼,但这话却深深地刺伤了我的自尊心。我随即起床,跑到父亲跟前告了状。父亲听了这话后并没有生气,但面部表情略显凝重地对我说:“你父亲因为文化不高,所以只好当当烧饭佬。你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学点本事,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父亲这几句虽然简短的话,对我却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父亲在竹口乡供销社烧饭期间,因为供销社距离我家较近,所以就隔三岔五地去那里玩。供销社的六七个职工大都回家过夜,而父亲则往往在供销社值夜班。一天晚上,我看到琳琅满目的山珍海味、糖果饼干等整齐地摆放在店内,就好奇地问父亲:“介多好吃的东西放在这里,又没有工作同志看管,可以拿几样吃吃吗?”父亲把脸一沉,严肃地问我:“你想当贼骨头吗?”我说:“不想!”“这就好,你记住,凡是人家的东西和公家的东西都不能拿,拿了就是贼骨头,做了一次贼骨头,就会被大家一直看不起,以后做人就难了!”父亲还是一脸严肃地说。从此以后,“一个人决不能做贼骨头”的警示深深地刻入我的脑际。

  1975年乙卯7月27日亥时,父亲因脑溢血去世,享年71岁。

录入:袁慧敏  责任编辑: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清除河道杂草 保护生态环境
·天明湖畔花竞开
·桃源街道打造“人才蓄水池”
·我养你 先帮我解冻70万……
·南开大学副教授吴立行:做一件让...
·电影《因为爱》在许民村拍摄取景
·明天这场创新大赛见分晓
·八万名中小学生共上网络安全课
·邂逅第一场秋色
·金阳小学自助式餐厅获师生“点赞”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