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院十里溪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10月23日 15:24:16 |
张学笔 茶院溪,浩浩溪水,一支来自“茶山”山脉,一支来自“妙峰山”山脉。来自“茶山”山脉有二十里长的峡谷深涧,千山万岭,千百条支流汇集,途经彭坑、落堂、泥树琅、双坑、西林、龙角岩等地;另一支来自“妙峰山”山脉的,途经邵家、杜岙、黄泥山龙洞、铜岭脚等地,源远流长,两支溪水流到隐风岩会合,携手并进,欢乐地相拥相抱,然后沿着茶院铜钱湾、北山、金山山脚、立塔岩,折转向南,穿过“横溪桥”下十四个桥洞,沿着茶院村口,然后水势平缓地沿山而下,又穿过下埠头镇宁桥同海潮交汇,流入大海,这就是宁海县名闻东乡的茶院溪。 茶院溪,水面开阔,平时流水潺潺,水势平缓,温和柔顺。为了农田灌溉,人们筑坝截水。那时没有水泥混凝土,都用石头堆砌,中间填的黄泥土,一层一层夯实、“黄泥拢”不漏水,茶院溪从上游龙角岩到下游文昌阁,有五座拦水坝堵截溪水,坝里水位升高,由“砩口”把水引向田洋畈。千余亩水稻田分布在后洋头、下洋溪、白杯、沙孔、前洋、沙畈等田洋畈,如遇高坡田,就用水车或脚踏水车等车水工具把水引向田里。 过去茶院溪不叫茶院溪,叫溪坑滩,什么冷园溪滩、北山溪滩、横溪溪滩。上游田畈有后洋头、下洋溪、白杯等。由此人们要在溪滩上筑坝拦洪,张家村位居茶院溪的上游,首当其冲。当时筑坝,就是用石块堆砌,中间填实沙石,坝高约三四米,宽约二三米,筑坝挡洪,保护农田,这是当时唯一的办法,可是每年到“六月尽,七月半,八月十六勿用算”的台风季节里,暴雨如注,山洪暴发,其势如猛虎下山,洪流滚滚,泥石流如千万头猛兽狂奔咆哮着滚滚而来,拦洪坝就无法阻挡洪流,洪水撕开一个石坝的缺口,接着就会全坝崩溃,冲毁田地,淹没庄稼,淹没房舍。我们生产队的土地都在下洋溪的田畈,上百亩成片的水稻田、番薯地、花生地全被沙石掩埋,只露出青黄的稻叶穗、藤蔓。灾后,生产队长发动队里的男女劳力,重新抬石筑坝,清理被埋的庄稼,我印象中几乎年年如此,年年都逃脱不了这段台风季节的灾难。 从前茶院溪上叫横溪的有一座唯一的石板桥,叫“横溪桥”,横跨东西,桥西有条卵石路,通向铜岭岗:“二十里铜岭岗,钢岭岗,铜岭岗,廿岁后生爬黄胖。”山道卵石路南通台州府,北通宁波府;桥东,南通大湖、长街、岳井,北通象山县丹城。千年古道,横溪桥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 “横溪桥”上游,溪面有百来米宽,溪底都是卵石,软软的细沙,年少时经常在溪里捉小鱼小虾。我们几个野孩子,不怕水鬼。盛夏季节,几乎每天浸泡在立塔岩下的深水里。一个秃顶老头经常来捕鱼,那时水里的鱼特别多,有红鳞、刺白,一网撒下能捕半箩筐鱼。那时溪里厚厚的沙层里潜藏着鳖鱼。捉鳖的人用一根长竹竿,一头装了尖尖的利器,沿着沙滩仔细察看鳖鱼爬过的痕迹,一旦认准立即拿起长竹竿,狠狠地向水底插去,往往十拿九稳,扎中的鳖鱼被竹竿拖了上来,尖利的一头穿破鳖背直通肚皮,鳖鱼仰着雪白的肚皮,四只脚爪凌空弹跳着,发着抖。 溪水里有十来个卵石堆成的石墩,像一个个塔尖冒出水面,傻傻的鳗鱼就藏在石堆里。捉鳗的人小心翼翼地搬开石堆,用一把大铁钳钳住黑蛇样的鳗。鳗拼命卷曲挣扎都无济于事,还是一条条被铁钳紧紧钳住放进背上的“克篓”里。 现在政府“五水共治”,从上游到文昌阁山脚沿溪两侧,政府投入巨资,筑造了十里拦洪大坝,全部混凝土石砌,五六年来,任凭洪流滚滚,大坝稳如磐石,巍然不动,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洪流,堤坝坝顶宽约三米,一半是花岗石铺设,一半是鹅卵石,青石石柱,铁索链护栏,平坦的坝顶供人们散步。一位年纪八十多的退休教师在坝上走了五年,风雨无阻;一个曾患过脑阻塞,他走了三四年抛了患疾,没有进过医院花一分钱,这两个人每天走茶院溪坝走出健康来,人人称道,成了人们的榜样。所以走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说,溪坝是步行之道,健康之道。 为了茶院溪两边农田灌溉,十里长溪从上游到下游筑了六座拦水坝,六座大坝截住了溪流,坝内水清如碧,设有砩口渠道,灌溉农田。坝下瀑布急流,六座拦水大坝形成六个瀑布景点,供人欣赏。 大溪溪坝两侧成了钓鱼台,现在的钓鱼人可不是过去的蓑衣笠翁,大都是年轻人,开着轿车、电动车、摩托车,公子哥儿们从车后座取出昂贵的渔具,他们一个个放下线饵稳稳地坐在坝底,目光定定地盯着水面的浮标,从早坐到晚,乐此不疲。 现在跨过十里长溪的,整整有10座桥。除了“横溪桥”、“兴宁桥”两座是古老的石板桥外,其余都是钢筋混凝土大桥,座座大桥都同公路连接,尤其是五年前建成的“茶院溪中桥”八车道的柏油路,桥头东通向三门湾南部滨海新区,桥头西通向宁海,宁波。我一生做梦都想横溪有座桥,现在居然梦想成真,大桥就好像从天而降,造在我的家门口,每当我穿过这座大桥,就会生出欢喜心来。茶院溪的古与今,我亲眼目睹,天壤之别的变迁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不能不令人抒怀赞叹。 |
录入:袁慧敏 责任编辑: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